长城抗战与“密云觉书”

作者:郭冠荣    发布时间:2024-05-23   
分享到 :

1933年元旦,日军驻山海关守备部队制造手榴弹爆炸事件,挑起入侵长城的序幕。元月3日,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被日军占领。同年3月,侵华日军沿长城向关内大举进攻,企图侵吞热河,从而占领华北地区。

中国军队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鼓舞下,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抗击侵略者的铁蹄,著名的长城抗战全面爆发。

长城抗战血染山河

密云的古北口作为北京的东北门户,成为当年侵华日军进攻的重点区域。发生在古北口的战役被称为“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此次战役历经古北口保卫战、南天门阻击战和石匣阻击战三个阶段,从3月7日开始至5月23日结束,长达两个多月,战斗十分悲壮,血染山河,有“激战中之激战”之称。

在古北口战斗激烈进行之际,国民政府一边奉行“剿共重于抗战”的政策,一边寻求与日本停战和谈的途径。从4月19日开始,中日双方在上海进行秘密谈判。日方提出4项态度强硬的停战条件,并坚持要求中方先从长城前线撤军,否则不予停战,使得谈判进展缓慢。5月7日,日方中断了与中方的秘密谈判,在西起密云古北口、东至河北山海关的长城一线,向中国守军发动了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进攻。5月10日,日军第8师团主力夜袭了密云新开岭的中方第17军阵地。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京北重镇密云石匣被日军占领。5月19日至22日,日军相继占领了密云、玉田、平谷、蓟县、三河等县城,兵临北平、天津城下。

屈辱的“密云觉书”

5月23日,傅作义第59军与日军第8师团在怀柔、顺义一带进行了长城抗战以来的最后一战,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由于与对方实力悬殊,中国军队弹药消耗过大、伤亡惨重。当夜,曾任国民政府委员的黄郛,按照汪精卫授意,迅速与日方代表达成协议,决定中日双方在顺义、通县、香河、宝坻、宁河、芦台一线全线停火。正在与日军交战的傅作义军队只好遵令停止战斗,撤退。至此,历时两个多月的战火逐渐平息下来,长城抗战最终以失败告终。长城战线的失守,使平津乃至华北地区暴露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情况万分危急。

5月25日上午,黄郛、何应钦责令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高级参谋徐祖贻(字燕谋)前往密云,向日方请求停战,并草签了“密云觉书”。

“密云觉书”的内容为:对于上校徐燕谋停战申请受诺之;中国军队应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以西、以南之线,以后不得再越该线,亦不得有挑战行为;日军为认识对方诚意,得随时派遣飞机或用其他方法,视察中国军之撤退状况,中国应给予保护及便利;上列各款确认后,由关东军司令与何委员长各派全权代表在北宁路某一地点会合,提出正式委任状,经互相承认后订立停战协定;讫至成文协定成立,以中国军队不挑战为限,日本军不向中国军队撤退线追击。

“密云觉书”中的内容,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军队来讲是莫大的耻辱。对此等带有极大侮辱和伤害的内容,黄郛、何应钦没有表示出太多不满和惊讶,于26日下午快速做出决定:派参谋本部厅长熊斌临时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总参议衔为正式谈判代表,进一步商议停战协定。27日,蒋介石在听取了关于长城各口战况和“密云觉书”签订过程的报告后,表示满意。拥有悠久历史的密云作为“密云觉书”的签订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屈辱。

《塘沽协定》助长侵略野心

1933年5月31日9时,天津塘沽,中日停战谈判正式会议在日陆军运输派出所举行。

日方首席代表冈村宁次首先拿出停战协定草案,并声言这是最后方案,一字不容变更,中方必须在一个半小时之内作“允诺”或“不同意”的答复。中方首席代表熊斌阅过后,提出书面的《中国军代表停战协定意见书》,共四条内容:(一)为恢复远东和平,并改善中日两国之关系,商讨停战协定,互以至诚相晤,互求谅解,共同排除前途之障碍,冀能达成所共同之目的;(二)中国军队已退回约定之线,再向后撤以表示中国军之诚意,今后在尽可能之范围内,互相避免中日双方之冲突;(三)希望贵国军了解上述事实,为表示诚意起见,尽早恢复战区之原状,以奠定和平之基础;(四)贵国军基于以上之了解,敝军以后在该区域内,如发现妨碍治安之武装组织,必须由中国军予以处理时,希望贵军勿因此而起误会。冈村宁次则强硬表示:中方对日方所提停战协定草案只有“诺”与“否”的答复,一切声明必须等待停战协定签字以后再行商议。

11时10分,中国代表在一字不能改的情势下,无奈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该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保护,并给予各种便利;日本军如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自动回到大致长城一线;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之。上述警察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密云觉书”的主要条款全部写入了《塘沽协定》。《塘沽协定》的签订,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并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使日本帝国主义巩固了在华攫取的利益,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协定签字后,南京国民政府不敢向外公开,但仍然被透露并受到广泛的抨击,最终中国方面公布时删掉了第三条中的“大致”和第四条中“上述警察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一句。协定公布后,受到19路军、东北军、华北军通电反对;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反对国民党出卖平津华北宣言》;6月2日,南京国防会议上,这个协定的签订被指证是“违法擅权”,最终汪精卫出面“承担责任”。

根据《塘沽协定》,中国军队在6月上旬完全撤出规定的防线,日军撤出第六、第八师团,但将骑兵团留驻玉田,将铃木旅团留驻密云,以“监察中国军队”,实际是为后来发动“七七事变”准备力量。

由此,密云地区被分割成三部分:西北部长城以外地区40多个村庄划为伪满洲国(属热河省滦平县),完全沦为殖民地;长城以南广大地区不允许中国军队驻扎,被设定为“非武装区”,日军可以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监察中国军队情况”,这一地区只由亲日的警察机关负责维护治安,实受日伪统治;古北口被日本驻军、中国政府和伪满洲国共同管理,管理权实际控制在日军手里,被称为“特殊的殖民地”。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