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焦裕禄的精神血脉 

作者:李彬    发布时间:2024-05-25   
分享到 :

《焦桐常青》刘会敏 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2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去世六十周年。六十年,一甲子,焦裕禄始终活在亿万人民心中,而且随着时代丕变,形象愈发伟岸,深入人心。这部讲述焦裕禄故事的书,编选了六十年来各类新闻作品,从穆青等经典之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代全媒体报道,用一篇篇历史的初稿——新闻,再现了焦裕禄的精神血脉。

做一个“焦裕禄的好学生”

关于焦裕禄及其精神,新华社名记者张严平在《穆青传》里,记述的一个动情瞬间已成为新中国新闻史上的高光时刻:

1966年2月7日清晨。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室里,气氛凝重。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要播出,可是录音制作却遇到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稿子还未念完一半,中国头牌播音员齐越已泣不成声……

中断。中断。录音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中断。到后来连录音编辑都挺不住了,趴在操作台上长哭不起。闻讯赶来的几十位播音员、电台干部,肃立在录音室外,静静地听,默默地看,悄悄地擦眼泪。

终于齐越念到了最后一句: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千千万万人听到了,千千万万颗心震颤了,山河为之动容,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天上午,一个伟大的名字传遍了中国。

这个伟大的名字传遍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也传到了天山脚下。当时,以哈密瓜而闻名天下的地方,有一位15岁的维吾尔族少年正上高一。他从父亲带回家的《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版上,看到这篇通讯,不仅一口气读完,而且意犹未尽,当晚又读了几遍。

六十年来,他的少年、青年、盛年、老年为焦裕禄及其精神不知多少次流下热泪,并矢志不渝地践行当年默默许下的誓言:学习焦裕禄,做一个“焦裕禄的好学生”。他就是获得“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最美基层干部”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退休前曾任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1966年,第一次读到焦裕禄事迹时,阿布列林就想着去焦裕禄生活工作的地方看看,两年后终于得遂所愿。他后来回忆说:

那一天是1968年2月16日。当日凌晨,在兰考下车后,我们几个人边走边问,找到了正在修建中的焦裕禄烈士陵园。每人拿出1.5元,合在一起,买了一个花篮。在焦裕禄烈士墓前,我们献上花篮,然后一字排开,用维吾尔语唱起了《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以表达对焦裕禄同志的缅怀和敬意。

随后,几位维吾尔族少年找到焦裕禄家,看到陋室如斯,阿布列林的眼睛湿润了,“这哪里像一个县委书记的家”。为了纪念此行,他们与焦裕禄家人在焦裕禄办公室门前留下一张合影。如今,这张穿越近一个甲子的照片,珍藏在焦裕禄纪念馆。

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信仰来尊崇

数十年来,在焦裕禄精神感召下,阿布列林从知青到工人,从检察官到法官,始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焦裕禄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2017年,当他登上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台时,获奖评语称道:“他是焦裕禄的好学生,他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信仰来尊崇的。”

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家喻户晓,阿布列林学习焦裕禄、做焦裕禄的好学生的故事也脍炙人口。这个故事就出自本书收录的2023年《开封日报》刊发的通讯——《焦裕禄精神在新疆大地的回响》。

这样的故事在这部四十余万言的书稿里俯拾皆是,包括焦裕禄的妻子与子女的故事。焦裕禄妻子徐俊雅曾告诫后来也成为百姓口中“焦书记”的小儿子:“你干得好,别人说你是焦裕禄的孩子;你干不好,别人也不会说你是徐俊雅的孩子。”焦裕禄陵园几次翻修,她心里都不大赞同,嫌花国家的钱:“那就是个墓,有个纪念的地儿就行了,一次次翻修,老焦会不安心,我也不忍心。”有人对她说:“时代变了。”她回答说:“心不能变。”

焦裕禄并非孤立现象

如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时代最强音。何谓初心与使命?一言以蔽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就是一个典范。应该说,焦裕禄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个结晶。在他身上,有着数不胜数的无名英雄和有名英雄的身影:雷锋、王进喜、黄继光、董存瑞、江姐、刘胡兰、杨靖宇、赵一曼、瞿秋白、毛泽民、陈延年、向警予、李大钊……借用影片《英雄儿女》的朗诵台词: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和光荣!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谈到: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学习焦裕禄,就要发扬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精神。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