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走到哪里,理论研究就跟进到哪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读后

作者:杨明伟    发布时间:2024-06-04   
分享到 :

编写一部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著作不容易,因为这一历程记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最具生命力和实践特色的内容;编写一部反映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全部历史进程的著作更不容易,因为马克思主义170多年发展历程,既记录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以及全人类解放运动中发挥指导作用的真理力量,也记录着马克思主义传播和运用到各国实践中所遭遇的曲折经历。

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下简称“十卷本”),就回答了马克思主义17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实践探索问题和理论发展问题,是一部回应时代需要和现实国情的学术巨著。

一、回应时代需要和现实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他还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时代需要的产物,是回应时代新课题并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理论;同时它必须与本国实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回应现实国情。十卷本以历史的纵深描绘了马克思主义所经历和应对的各个时期的时代课题。开卷(第一卷)即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讲起,揭示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先导的欧洲社会经济发展转变所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变革和飞跃,以及这种时代巨变对世界格局和人类思想认识的深刻影响。结卷(第十卷)的切入则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打击、新的国际格局出现巨大变化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回答新的时代课题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难题方面,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十卷本重点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上,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产生的历史性作用,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指导作用。十卷本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既与时代同行、又与国情相适应的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恰恰说明,时代前进到哪里,马克思主义回应时代课题的认识成果和理论结晶就呈现到哪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恰恰说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在不断满足时代需要、不断回答各国实践难题过程中继续深化发展的历史。十卷本清晰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从诞生时起就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始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它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都没有止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就告诉我们,理论创新是紧随着实践探索的步伐一步步拓展的,因此理论创新没有止境。十卷本以理论创新发展的视角全景式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深度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和创新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随时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发展的过程。正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进一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卷本清晰地反映出,实践探索到哪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和创新成果就呈现到哪里。正是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并得出了“坚持理论创新”这条百年奋斗中的宝贵历史经验。我们党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又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并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化的实践中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展现出强大的、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当然,十卷本也客观地记录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真理与修改错误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分歧和曲折、错误和教训,以及敢于在各种复杂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品格。

十卷本的编撰者坚信: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也不可能停滞不前,我们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期新的实践中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继续下去。因此十卷本的编撰者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在不断向前推进,而支撑这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也将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也将会进一步创造性地续写。

三、一代代学人的接力跑

十卷本既是凝结老中青一代代学人智慧、心血之作,又为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未来篇章埋下了伏笔。编撰者坚定地表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鸿篇巨制虽已付梓,但他们的研究精神和写作动力一直“在路上”。

1.这是一种跟踪理论前沿的“接力跑”

十卷本最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全面而及时地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出来,特别是及时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深度上看,这种反映突出地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的深层概括,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上分别作了哲学总结和文化特征上的概述;从时间宽度上,这种反映突出表现在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下限聚焦到党的二十大,及时地呈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上所开辟的新境界,点明了党的二十大所解决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问题、“守正创新”问题、“两个结合”问题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等。这部巨著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创造性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在建党百年之际的理论总结,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深刻总结,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谱写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应该说,这是近年来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全过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最全、最新的一部力作,在同类学术著作中站在了理论前沿和学术高点上。

2、这是一种肩负使命重任的“接力跑”

十卷本最感人的地方是编撰者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研究、思考和书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年一剑”终于磨出了近年来学术界首套全景式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权威著作,尽管“道阻且长”,但终究“行则将至"。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重镇,中国人民大学一开始就确定由书记挂帅,并汇集一大批知名教授和中青年骨干学者投入其中。而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并“挑起大梁”的,当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大先生”庄福龄、杨瑞森等著名教授,他们都是在年逾八旬的时候主动担起这份学术重任的。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党的理论创新史研究的深厚感情和终身坚守,就不会有这套传世巨著。这些学术大家把编撰十卷本当成自己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术交代,把这件事作为自己学术生涯甚至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他们的带动下,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学、研究、编撰的顶级学者群体——一个在创新理论指导下以创新思维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接力奔跑的学术共同体。

总之,十卷本既是一部全面反映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扛鼎之作,也是一部深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的权威著作,还是一部科学探求马克思主义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的学术著作,代表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新阶段和高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