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为革命 清廉勇担当
张太雷的奋进之路
图①:张太雷烈士家书手迹。
图②:张太雷塑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天津大学敬业湖畔的北洋广场一侧,有一座地标性的塑像,以其深沉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往来的学子。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的塑像,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历史告诉我们,张太雷的一生是为革命艰苦卓绝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崇高而伟大的一生。
在艰辛的奋斗中成长
张太雷,1898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从小家中清贫,8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母亲靠着给人揽些针线活获取微薄收入,独自一人把张太雷和他的姐姐抚养长大。1906年秋天,张太雷考入西郊两等小学堂,插班就读二年级。当时学费每月仅0.3银元,但这微薄的学费他的母亲也无法负担,幸好有亲友资助,张太雷才得以入学。张太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学堂里他刻苦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1915年12月,张太雷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大学法科预备班。元旦过后,张太雷辗转北上,来到天津。此时的天津正值隆冬,城郊也是冰天雪地,大运河里的水都结成了厚厚的冰。路边的车夫叫喊着:“坐排子(冰橇车)”。这样可以到达北洋大学,不过要付车费,张太雷摸了摸口袋,最终还是选择了步行。他裹紧长袍旧棉衣,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雪地里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
入学后,张太雷积极参加校内的勤工俭学活动以锻炼自己并解决生活问题。1918年,时任北洋大学法科主任的福克斯创办了《华北明星报》,张太雷在该报的编辑部进行有偿劳动,主要从事翻译、编辑、采访等工作,将整理修改后的翻译信息交给资深编辑。通过勤工俭学他自行解决了学费和生活问题,有时还能够补贴家用。张太雷也通过《华北明星报》这个平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及时掌握并获取各种信息。在参加报社组织的活动中,他结识了一位俄国共产党秘密党员鲍立维,并担任鲍立维的英文翻译,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文献。这为他后来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奠定了一定基础。
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
1920年,张太雷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初,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代表,远赴莫斯科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临行前,张太雷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他在家书中对当时官员贪腐现象予以揭露和谴责。他认为富贵不一定是好事,它“是一种害人的东西”,尤其是做了官发了财,还可能会使人道德沦丧。对此他强调,“惟有求得高深的学问,既可以自己独立谋生,不要依靠他人,这样就用不着恐惧失去饭碗,心境自然也就安定。”
在这封长达2000多字的家书中,张太雷明确表达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以及个人崇高的理想。他坚定地表明自己的不二选择,就是放弃做官发财之路,做一个高尚的人,“谋将来永远幸福”,充分展现出一个年轻的共产主义者廉洁修身、一心为民的可亲形象。这封家书给张太雷的家人以极大的鼓舞,他的女儿张西蕾曾深情地回忆说:“这封信我在青少年时期读过多遍,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921年2月,俄罗斯的远东奇冷无比。张太雷化装成商人,穿越边界,历经重重难关,终于到达远东书记处,在此他作为党早期组织第一个红色外交使者,建立起了党早期组织与共产国际之间的直接联系。然而此时初到俄罗斯的张太雷也面临着生活上严峻的考验,他每月仅可以分配到数额有限的黑面包,吃起来一股泥草味,薪酬也十分微薄。每个夜晚,张太雷都伴随着炉火的嘶嘶声,起草文件和报告,在摊开各种文件和书籍的床上睡去又醒来。
物质的匮乏和环境的艰苦也磨砺着张太雷的革命意志,他深知,当下虽然艰苦,但这是革命工作,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中国革命也将大有裨益。张太雷在俄罗斯参加了共产国际三大的开幕式,并作为中国代表发言,在青年共产国际二大上宣读了由他起草的长篇报告,成功当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成为中国青年团代表担任此职务的第一人。
决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殷切期望
1921年8月,张太雷回国,负责青年团的恢复和整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团的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
当时临时团中央办公处的工作陈设仅有两张小桌、几张竹椅、一个小书架、一张铺着草席的木床。这也是张太雷回国后的工作环境。青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来华后见此情景,大为诧异,询问道:“这里是中国临时团中央办公处?”而张太雷却以苦为荣,点头称是。这样的困难局面和环境塑造了张太雷的坚毅品格,他心知自己肩负着重任,决不能辜负同志们的殷切期望。
1924年,江浙战火逼近上海,张太雷一家挤在石库门房屋底层的厢房中,屋内只能放下一张大床和简单的生活用具,晚上再临时打个铺,简直无法下脚了。当时这幢房子没有电灯,天色暗下来,只能点起煤油灯。但生活的局促和艰苦不仅没有使张太雷停下革命的步伐,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在上海大学的讲台上,传播着列宁的思想,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当前的社会现实。他组织并引领广大青年投入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青年团逐渐成为全国青年的坚强力量。
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布通缉名单,张太雷位列其中。但这份充满血腥的通缉名单并未使张太雷的革命意志减弱分毫,他依然往返于香港与广州之间,不分昼夜地开会讨论,听取汇报,分析情况,研究下一步革命工作。为躲避敌人的搜查,张太雷在骄阳下奔波,在暴雨中穿行,人也晒黑了,脸也消瘦了,但仍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他号召大家擦干身上的血迹,勇敢地站起来,继续投入战斗。
由于起义消息泄露,张太雷等人召开省委紧急会议,决定提前进行广州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当天,广州工农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张太雷任代理政府主席,国民党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调集3个师的力量展开猛烈进攻,张太雷不顾个人安危亲赴前线指挥战斗。
当张太雷听闻敌军兵分多路直抵总指挥部时,他奋不顾身立刻乘车赴大北门指挥战斗,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武装伏击,身中三弹。年仅29岁的张太雷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前,张太雷嘱托战友:要和敌人战斗到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用自己短短29年的生命历程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铮铮誓言。
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张太雷是第一个在战斗一线牺牲的中央政治局成员。瞿秋白闻此噩耗,以无比沉痛的笔墨写下《悼张太雷同志》,他指出,张太雷的坚决与耐苦是一般同志所知道的,他死时,还是希望自己的鲜血,将要是中国苏维埃革命胜利之源泉!
“只留清气满乾坤”,张太雷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他身上所展现出的艰辛奋斗、清廉为民、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永远照耀着后人。
(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