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开学第一课”

作者:本报记者 李云舒 管筱璞    发布时间:2024-09-03   
分享到 :

9月1日,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厦门路实验学校邀请交通警察、消防员走进学校课堂,通过辨识交通标志、器材使用、问答互动等,上好新学期安全第一课。

9月1日,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王仙小学,参加“开学第一课”的入学新生在老师带领下参观校园露泉科普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告别暑期,莘莘学子带着对未来的期许踏入课堂。9月1日,2024年《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采用“多地实景课堂”的模式描绘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图景,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

与此同时,站在新学期的起点上,各地精心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优秀传统文化、非遗瑰宝、奥运精神……在满满仪式感中,筑梦扬帆新学年。

让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种子在青少年心里深深扎根发芽

从安阳殷墟博物馆,到青海雪豹栖息地;从扶摇万里的“胖妞”运-20,到伶仃洋上腾飞的巨龙……9月1日20时,如约而至的《开学第一课》,用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让广大青少年看到祖国壮美的大好河山,感受日新月异的进步。

可爱的中国,因何而可爱?节目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寻根探源,赓续文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文明的火种绵延不绝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开学第一课》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历史深处。在安阳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为同学们介绍了甲骨文的由来、发现和保存。“汉字的发展演变就像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一样,源远流长……”黄德宽说,一笔一画间,3000多年的文字演变史犹如一条穿越时空的长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生态文明,绿水青山。雪豹,被誉为“雪山之王”,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高山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跟随《开学第一课》实景课堂,同学们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回访雪豹“凌蛰”放归地附近的生态环境,进而了解青海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此外,上海生境花园、北京中轴线上的雨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追梦之人,赤子之心。《开学第一课》现场,奥运冠军潘展乐站上“讲台”,向全国中小学生讲述自己从“看台观战选手”到奥运冠军的逐梦之路。“请你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献给你们所热爱的事”,潘展乐的新学期寄语,收获了现场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节目还邀请到了空降兵军“模范空降兵连”排长程强、“90后”机长陈思麒,分享他们追梦、圆梦的成长故事。

科技创新,扭住“牛鼻子”。节目中,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讲述了这座世界级跨海通道的建设历程,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带来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通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黄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丁烈云,共同为同学们揭示了令人惊叹的航天新成就……

“从潘展乐、程强、陈思麒哥哥身上,我感受到了拼搏的力量。”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翁致远看完节目后深受鼓舞,“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树立远大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做最好的自己!”

《开学第一课》同样让许多老师和家长受益匪浅。青海省西宁市黄河路小学教师史娜表示,每年观看这档节目都有非常多的收获,节目中传播的知识和传递的信息不仅孩子们需要,老师们也需要,“节目用朴实的语言、感人的故事、浅显易懂的道理给孩子们传递了正能量。我们作为老师也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虚构的龙,难道是古人拍脑袋凭空想象出来的吗?”“长相各异的龙,后来是怎样走向相似,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形象呢?”《开学第一课》节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抛出一连串问题,带领观众一起踏上“寻龙之旅”。

标志性的“国字脸”“臣字眼”,是夏代前后龙的典型标志;从汉代玉龙形佩腾飞向上的姿态,可以看到大一统的强盛国力;唐代鎏金铁芯铜龙,是繁荣开放的盛唐气象的生动写照;宋代《九龙图》,清秀间不失遒劲之美……从夏商周的古拙抽象到秦汉的雄健豪放,从隋唐的健壮圆润到宋元的典雅秀丽,中国龙的形态变化,每一步都清晰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发展足迹,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的象征。

“从龙文化史中能够窥见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发展史。龙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基因,赋予中国人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塑造和鼓舞着亿万‘龙的传人’。”卜宪群告诉记者。

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命名为“蛟龙号”,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命名为“雪龙2”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命名为“华龙一号”,自主研发的第一款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命名为“威龙”……走过8000年时光,龙的精神融入国人血脉,在当代释放强大的精神力量。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当代学生为何要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卜宪群给出了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对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民族赋予自己的责任了然于胸。”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卜宪群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广大中小学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怎样讲好故事?在他看来,一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要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的具体实践,来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规律;二要创新讲述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利用扩展现实技术将各种文物、古迹“搬”上舞台等;三要注意叙事风格,让观众感兴趣、愿意学、好理解,比如在课上提到了“撞脸龙”反映各古国间频繁的文化交流,再比如围绕龙文化的变迁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等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卜宪群告诉记者,中国自古就有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有相通之处。

“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卜宪群认为,要努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激发学子新活力

《开学第一课》节目为青少年打开一扇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窗口,而在各地,各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走进校园,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在课堂上交相辉映。

“早在一千多年前,在中国江南,有一颗文明火种,如萤火虫般闪烁于时代夜空……这是我们这片土地的自信,希望通过这堂课,让你们领略到这份自信。”9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共同开启“开学思政第一课”,三地学生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单位共计8万余名学生通过直播,跟随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国家一级作家王旭烽教授的生动讲解,沉浸式学习了解临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吴越文化。

“文化和历史的魅力在于,无论孩子处在何种受教育阶段,都能让他们从中有所获益。我们选取传播度最广的‘陌上花开’名言为切入口,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从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开始听起,进而愿意主动去了解吴越文化,为他们种下一颗种子。”临安区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新学期伊始,孩子们齐声诵读《朱子家训》的琅琅书声在福建省建瓯市建州教育总校第一小学的操场上空回响。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开学第一课”开始。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礼敬亲师、赠书送礼、启蒙描红,孩子们在庄重的开学礼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传承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立志勤学等中华传统美德。

这个开学季,“奥运”成为热词。8月26日上午,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和路小学,“奥运精神永相伴,少年朝气正当燃”开学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让孩子们兴奋的,不只是迎来新学期开学典礼,还有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射击射箭协会秘书长、前世界冠军李金豹。李金豹结合自身射击专业,用“热爱”“拼搏”“发光”三个词语分享自己的追梦故事,讲述盛李豪、黄雨婷等奥运冠军事迹。“远大的梦想,唯有拼搏才能抵达,唯有努力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李金豹的思政课让全校师生备受鼓舞。

“我一直坚信,不设限的人生就是无限。新的学期,让我们坚定信念,不断超越,为热爱全力以赴,我们都是冠军!”9月1日,浙江省杭州中学举办“开学第一课”活动,莘莘学子齐聚礼堂,通过大屏幕观看巴黎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郑思维的视频连线。视频中,郑思维鼓励大家在新的学期里超越自我,勇攀高峰。

观看奥运冠军的寄语,同学们十分激动。“郑思维哥哥的激励就像一针‘强心剂’,让我增添了锐意进取、奋勇争先的勇气。”杭州中学804班学生吴犹冉告诉记者。

如今,“劳动课”已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9月2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暨劳模工匠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大同小学举行。河南省劳动模范朱仕洪、开封市道德模范许湘峰、开封工匠张玉敏、杞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肖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向师生们讲述自己在平凡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激励学生树立并践行劳动光荣的观念,争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广大青少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一堂堂干货满满的“开学第一课”,正在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加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为可爱的中国永久奋斗赤诚奉献。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