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26   
分享到 :

(口述历史 召存信)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普洱区实现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当时,我作为傣族代表,有幸见证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名的整个过程。

誓词碑的树立,首先要追溯到1950年9月云南民族观礼团去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云南民族观礼团共有53人,其中普洱区(含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代表36名。9月30日晚,在国庆宴会上,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来看望我们,毛主席握着我的手说:“召存信同志,你在解放西双版纳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我知道了,你很年轻嘛,希望你跟着共产党走,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边疆”。当时我情不自禁地想:我做了这么一点点工作,毛主席、党中央就知道了!我因为激动而有些紧张,用略带结巴的口音回答:“毛主席,我一定遵照您的教导把西双版纳建设好!”

国庆观礼活动结束后,党中央、国务院安排我们在北京参观了工厂、农村、机关、商店、部队、学校,游览了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名胜古迹。随后我们一行又到天津、南京、上海参观,之后从上海到重庆,由重庆返回昆明。我们此行将近3个多月的时间,所到之处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热情接待。

12月26日,我们普洱区民族观礼团返回到普洱。12月27日,全区15个县26个少数民族的头人、首领、酋长代表及党政军领导300余人共聚一堂召开普洱区第一次民族代表会议。在代表会议开幕式上,中共普洱地委书记张钧同志回顾了民族团结的历史,谴责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破坏民族团结的罪行,宣传了中央的民族政策,号召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周围,共同建设新边疆。随后,由我代表观礼团的同志介绍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的盛况和毛主席在怀仁堂亲切接见我们的情景,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对我们边疆民族人民的祝福与期望。当我介绍看到的祖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到处蒸蒸日上的景象和人们努力发展生产的动人情景时,各兄弟民族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的动人情景时,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热烈欢腾。会议中有人提出立碑志喜志庆,立刻就得到与会者的响应。

1951年1月1日,会议的最后一天,按照佤族的习俗仪式,地委、专署举行了3000余人的民族团结剽牛盟誓大会,兄弟民族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签名活动,誓词是这样的:“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在我们少数民族看来,喝过咒水、发过誓、剽过牛就是一种盟约,意味着永远不反悔。誓词庄严通过后,谁来第一个签名呢?这对于刚刚获得解放,对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尚不太理解的大多数边疆民族头人、首领、酋长来说,要站出来签名,需要莫大的胆识和勇气。当时我想,新中国成立前,为抵制国民党军队超额派粮、派款、派夫,两次成为国民党的阶下囚,如今共产党、毛主席还邀请我们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参观各大城市,誓词上的字字句句,不就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吗?这时我仿佛又听到毛主席接见时说的“希望你跟着共产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边疆”。顿时一股巨大的洪流涌向我全身,勇气和决心激励我提起笔第一个走到民族团结誓词前工整地写下“召景哈”三个傣文大字,接着喃巴都玛、帕雅浩、召贯等48位各族代表在誓词上签了名。签字按照签字字样与誓词一起刻在石碑上,立于普洱(今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红场。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会议结束后,300多名各族代表积极宣传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而誓词碑上的誓言也镌刻在我的心中,树立了我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信念,并伴随我一生。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成信江整理)

来源:云南党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