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生命线”——史迪威公路
2023年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史迪威将军后人,“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西点军校毕业的史迪威不仅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对时势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信中国共产党抗战意愿的坚决,多次建议罗斯福总统将“援华物资分配给中共军队装备与使用”。为了表彰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又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这条路为中国抗日战场输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是名副其实的“抗日生命线”。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3个月占领中国。但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和顽强抵抗瓦解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日本被迫面对与中国进行持久战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开始寄望于通过切断中国与境外的物资运输通道,使中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日军的接连打击下,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迅速陷落,中国的海上重要港口被封锁,海上补给线被切断。为维持中国与外界的物资往来,中美合作开辟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等陆、空国际交通运输线。其中,中印公路是抗战后期中国连接境外的唯一一条陆上物资运输通道。
1941年3月11日,为支持各国对抗法西斯国家,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以法律形式确定美国将通过各种方式向盟国提供必要的战争物资。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就开始援引这一法案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以提振中国抗战信心、“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为将美国援华物资成功运抵中国战场,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一条陆上运输线,即后来的“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根据罗斯福的这一计划,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令史迪威“尽快开辟雷多和缅甸运输线”。
史迪威时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他认识到,开辟这条运输线对强化和塑造盟军在亚洲战场的力量和存在的重要性,他甚至认为,盟军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取决于中印公路的完成情况。史迪威斡旋于中国、英国、英属印度之间,就筑路事宜协调各方达成合作意愿并建立必要的协作。同时,为突破日军的重重阻碍、顺利打通这一国际运输通道,还需拟制一个健全的军事应对方案。最终,中、美、英决定,由史迪威指挥一支军队,从印度雷多出发,向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进军,进而夺取缅北城镇密支那和八莫,最后抵达云南与中国远征军会合,以军事行动为先导,同步推进运输线路的修建。
史迪威指挥的这支军队由撤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改编而成,名为“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撤退至印度时,士兵多营养不良、军需供给贫乏、武器落后,很多人甚至从来没用过冲锋枪,但史迪威认为,中国士兵实为世界上最为精良之部队,倘有较优配备,自为无敌之劲旅。事实证明,这支在印度兰姆伽基地经过了正规军事训练、配备了先进武器装备的部队,拥有极强的作战能力。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正式向缅北地区展开反攻,按照原定计划先后打通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等,并于1944年击败日军王牌第18师团,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为中印公路的推进打好了头阵。
中国驻印军的推进为中印公路的修建逐步扫清了军事障碍,但筑路工程队依然面临三重困难:一是复杂的地形。中印公路途经的地区遍布高山与河谷,显著的海拔落差给工程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挑战。二是恶劣的气候。公路沿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潮湿闷热,且雨季降雨量大,导致各种山体事故频发以及瘟疫和疟疾的盛行。三是熟练劳动力的缺乏。公路修建初期,美国工程队的主力由大量缺乏修路经验的非裔劳工组成,到了技术难度高的地段和工程机械故障频繁的雨季,工程推进速度严重滞后。
为解决这些困难,史迪威下令成立“中缅印战区后勤补给部”,在公路沿线设立战地医院,改善了施工人员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充足的后勤补给。施工后期,美军工程队也补充了接受过正规筑路培训、有筑路经验的工程兵,同时增加了新的技术设备,工程推进速度得到了有效提升。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中印公路全线贯通。中印公路修筑历时2年零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因战争、疾病、事故等伤亡人数众多。可以说,修路的工程队是跟着中国远征军的进攻步伐推进。中国、美国、英属印度、尼泊尔等国工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修建中印公路的壮举。
中印公路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封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在物资极其匮乏年代,这些紧急援华物资鼓舞了中国人民、破坏了日军通过封锁使中国屈服的意图,进而对二战的整体战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印公路早在修建之初,史迪威便在公路的起点雷多放置了一面路牌,上书“此为直捣东京之路”。史迪威一直希望美国政府对中国战场给予更多的重视。为了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史迪威甚至建议美国从别处抽调兵力在仰光实行大规模两栖登陆。
然而,二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是“先德后日”“先欧后亚”。时任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甚至认为,在英美的总战略中,对德作战居第一位,居第二位的是横跨太平洋对日本列岛的大规模陆海空联合作战,中缅印战区处于可怜的第三位。这一战略也体现在美国援助盟国物资的流向上。据美国官方1944年的统计,截至1944年6月30日,美国“运往各国的物资总值为二百八十亿七千余万美元。其中,英国所获总值为九十三亿二千余万美元,而中国所获物资总值仅为一亿五千余万美元”。中国从美国获得的援助物资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需求。中国人民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离不开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团结奋起、无畏无惧的巨大牺牲。正是中国人民的顽强战斗,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的压力,对盟军集中兵力赢得二战的整体胜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10月14日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