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指成拳聚合力 破题开局启新篇
——四川省2024年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综述
2024年以来,四川省各级党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省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相关部署要求,主动适应新时代党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积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党史事业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制约因素,用持续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为抓手,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上下有效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内外协作互通、社会广泛参与的党史工作合力,推动新时代四川党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多向发力,“大党史”工作理念逐步深化
全省各级党史部门积极作为、靠前谋划,主动争取党委重视,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强化制度规划保障,推动“大党史”工作格局向更宽视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一是党委重视、高位推动。各地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党史工作汇报,专题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并研究贯彻意见,把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纳入重要工作部署,系统谋划、强力推进。二是专题部署、有力促动。10月14—18日,在乐山市召开全省党史部门骨干培训班暨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现场会,既下“任务书”,又画“路线图”,从思想、方向、路径上对全省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进行部署,全面铺开相关工作,推动“大党史”工作格局走深走实。三是制度护航、引领带动。着手起草《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从制度层面对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给予全新重视。
二、多方联动,“大党史”工作机制逐步构建
全省各级党史部门强化系统观念,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从“一家独奏”走向“集体合唱”,逐步形成全省党史工作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开放合作工作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党史资源的整体效能。一是坚持上下贯通。积极争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工作支持,在专项资金、培训授课、研究指导等方面加强汇报;在县(区、市)建立22个党史工作基层联系点,并制定《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工作基层联系点管理制度(征求意见稿)》,通过典型示范,将党史业务指导延伸到最基层。二是坚持左右互通。联合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共建教学实习和研究基地,共同开展重大课题攻关;举办“推动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培训班”,做好全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相关工作。三是坚持内外沟通。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史工作交流座谈会,共同商讨联合编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录》相关事宜;加强同重庆、湖北、陕西、甘肃等地党史部门合作,联合举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研讨会、川陕甘毗邻市党史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
三、多措并举,“大党史”工作队伍逐步形成
全省各级党史部门坚持把党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充分调动可用资源,既整合内力、又借助外力,有效解决党史部门人才匮乏的问题,为全省党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打造骨干队伍。组织召开全室干部主动担当作为专题会,规范机关内部管理,集中制定或修订《关心服务干部职工十条措施》等制度规范17项,聚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史干部人才队伍。二是建强专家智库。建成四川党史专家智库,在资政建言、学术研究、审读审看、宣传育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充实学会力量。广泛吸纳党史专家学者、省级部门及科研院所领导、各级党史工作者和爱好者加入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参与党史资料征集、课题研究、政策宣介等各方面工作。
四、多点开花,“大党史”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全省各级党史部门把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升党史工作质效上,以同向发力凝聚工作合力、以同题共答破解问题难点、以同频共振服务中心大局,真正做到党有所需、史有所为。一是党史编研走深走实。组织精兵强将攻坚党史三卷编写工作,召开全省地方党史三卷编撰工作推进会;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四渡赤水研究专班,召开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在川史实研究实地踏勘推进会,谋划推出“四书一馆一片”党史研究系列成果。二是资政研究出新出彩。把资政研究作为发挥以史鉴今作用的重要拳头产品,编撰《邓小平在解放和主政大西南中的纪律建设》《什么是战略腹地?为什么是四川?》《四川推进“天府粮仓”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示》等资政专报,部分研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采纳吸收。三是宣传教育有声有色。开展“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四川印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出100部优秀作品于“七一”前夕在全网展播。在112所高校开展四川省“青年学党史•奋进新征程”大学生有声阅读党史作品展播活动,收到中英文参展作品900余件,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线上展播和线下展演,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