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让观众共鸣共情的史诗

作者:班永吉    发布时间:2024-11-15   
分享到 :

全景式展现西北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三十九集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11月5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开播以来,引起观众共鸣共情。

西北岁月,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峥嵘岁月。电视剧《西北岁月》从1927年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的历史背景开始,如纪录片式地展开讲述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心怀壮志,坚定信念,浴血奋战,艰难求索,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西北,从保卫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到摧枯拉朽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故事。

习仲勋出生在陕西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即接受陕西进步思想浸染,逐步接受革命和民主思想,萌发反抗黑暗、向往光明的志向,接触进步思潮,接近党团组织,参加革命活动。他在武廷俊等影响下,渴望“成为一束光”。习仲勋13岁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发动“两当兵变”。

习仲勋的父亲习宗德,为人忠厚,性格刚直,他卖了家中的毛驴也要供习仲勋上学。习宗德对习仲勋说的一句话“为天下穷人谋条活路,那毕竟危险啊”,道出了对儿子进步思想的挂心与担心。面对国民党的“清共”活动,许多无辜民众遭受残酷迫害,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形势,习仲勋没有动摇,没有退缩,反而使他们看清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本质。他除了刻苦学习之外,与同学程建文、宋文梅一起以更大的激情投身革命活动。他们积极参与游行,散发传单,宣传演讲,表现十分突出。

习仲勋等考入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就表明了他们对自己心目中的爱国英雄的崇拜和对新文化、新知识的追求。习仲勋在狱中宣誓:永远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决不反悔。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由渭北、照金、南梁、陕北苏区组成的。它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也是我们党在西北唯一的苏区。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八路军抗日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不朽功绩。习仲勋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作风扎实,意志坚定,是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革命危难的关头发挥了决策性作用。

彭德怀同志曾多次在领导人之间和一些会议上,以赞赏语气表扬习仲勋,说习仲勋是陕北老区的一位老同志,他与边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值得大家学习。

习仲勋对生他养他的三秦故地有着浓厚情怀,他常说:生身之地,养育之恩,走遍天下,难忘乡亲。“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这也是习仲勋赠送给晚辈的两句话。

习仲勋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他一辈子热爱人民、珍惜群众。他关心群众疾苦,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他总说,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江山是人民的江山。他宠辱不惊、九死不悔的革命理想、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成为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仲勋向群众讲话,用土话,老百姓一听就懂。他把一些大道理通俗地讲出来,老百姓一下就明白了。他给游击队队员讲战术,说绳子从细处断,打敌人就要打他的薄弱处。习仲勋有很好的群众作风,所以得到边区人民拥护,选他做主席。

毛泽东主席曾经五次称赞习仲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如今他已经“炉火纯青”;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1981年12月27日,习仲勋在会见全国故事片电影创作会议代表时说,批评和自我批评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的工作就不可能做好。拍电影也是一样,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拍不出好的片子。有缺点,不要紧,大家来评论,群众来评论,专家来评论,评论了之后还可以再改嘛。所以,有缺点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敢批评,也不敢作自我批评。有缺点不要紧,关键是看会不会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如果善于使用这个武器,我看这样和那样的缺点都是能够克服的。

重温西北大地革命烽火往事,就像电视剧《西北岁月》中孙楠唱的那首歌《先驱》(大意)一样,催人去寻找、来赓续那条红色血脉——

饥饿的土地,

疾风和暴雨结成兄弟,

镰刀和锤头结成兄弟。

与信仰相遇,

为强者奠基,

不屑崎岖,

将信念磨砺。

思想火花点燃信仰火炬,

先驱,赤脚的足迹,

先驱,迎送伟大的暴风雨,

先驱,将阳光普及。

让我们怀着礼敬之心、敬仰之情,向那些为西北党的建设,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辈们致敬!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一级巡视员,第七研究部原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