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以“五个围绕”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七进”走深走实
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坚持围绕中心任务、围绕常态长效、围绕直达基层、围绕地方特色、围绕用活资源,扎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七进”,有力推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围绕中心任务,落实“七进”主体责任。一是室务会高度重视。南京市委党史办室务会把党史学习教育“七进”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专题研究工作计划,专项列支活动经费,确保年度“七进”活动高质量开展。二是配套出台法规文件。先后制定《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南京市2021-2025年党史工作规划》《传承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四年行动计划(2022—2025)》等文件和法规,从制度上保障全市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三是以重点任务带动。建设南京党史综合设施,举办“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览(1921-2021)”,编撰《南京党史一百年(1921——2021)》读本,使南京党史“七进”工作有了主阵地和权威教材。四是深化部门合作。与市档案馆和方志办签订深化合作协议,与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联合举办各类专题展览,与南京大学联合开展国家重大社科资金项目,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展共青团二大课题研究等。
围绕常态长效,夯实“七进”基础保障。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成立由驻宁高校、党校、社科院及全市党史系统、部门机关5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南京党史宣讲辅导团”,常态化开展党史宣讲。二是发布课程清单。推出南京党史课程清单,实现社会各方“点单式”学习。截至目前,已推出70项课程,更好满足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授课需求。三是用好党史教育基地。先后命名6批51家“南京市党史教育基地”,自去年以来,基地已开展社教活动近15000场次,参观群众约1500万人次。四是建设党史讲习所。打通党史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100多家“党史讲习所”平台,以知识竞赛、微党课、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围绕直达基层,打造“七进”活动品牌。一是开展红色寻访。以“寻访一处资源点、讲述一段历史、阅读一个作品(故事)、传承一种精神”为主旨,开展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寻访阅读行动51场次,线下受众4000多人次,线上受众达780多万人次。二是组织知识竞答。连续6年举办党史知识竞答活动,参加团体近2万家,公众参与人数最多达100余万次,党史普及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举办“党史第一课”。连续两年举办“南京党史第一课”,讲好红色故事,推动党的历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四是举办“共读南京党史”活动。围绕“节日里的党史学习教育”要求,与社会各方联动促进全民党史经典阅读。截至目前,已开展5场次活动,被南京发布、“学习强国”、《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围绕地方特色,创作“七进”普及作品。一是编撰连环画丛书。针对青少年人群编撰出版了《中共南京地方组织早期领导人连环画丛书》《中共南京早期基层组织连环画丛书》等14套近60本连环画读物,丰富了党史进校园载体。二是编撰思政课读本。编撰出版《烙印——南京红色文化故事(青少版)》《传承——雨花英烈精神中(小)学生读物》等书籍,为南京市中小学校开展思政教育课提供读本。三是编撰党史专题读物。《南京红色印迹(1921—1949)》《图说红色印信》《南京地区抗日战争史》《南京解放史》《南京地区新四军战斗印记》《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辞典》《南京市党史学习教育资源概览》等一批党史专题读物通过“七进”活动进入千家万户。四是创作音视频作品。创作的70集微视频《新南京的第一》、百集系列短视频《南京红色100》、百集文旅微视频《宁红印迹》、短视频《战斗在敌人的心脏》《王荷波大哥》等作品在全网推出。
围绕用活资源,扮靓“七进”红色名片。一是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对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红色资源点加强保护和利用,促进以红色资源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其中溧水“红色李巷”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百佳村等荣誉,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二是量身定制红色精品路线。打造“传承梅园风范+重温红色印记”等党史学习教育5大主题10条精品线路,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热度升温。三是开展红色地名评选命名。按照“首创性、引领性、地域性、影响力”原则开展南京市红色地名评选工作,共评出3批50个红色地名进入《南京市红色地名名录》。四是融入文艺作品加强传播。参与全市“百场红色艺术课堂”创设,认真开展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话剧《王荷波》《小西湖》、京剧《梅园往事》等文艺作品的审查和创作工作,助力红色文艺作品占领宣传主阵地。
(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