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为民清正:吉鸿昌的初心使命

作者:纳建平 马 芹    发布时间:2025-02-06   
分享到 :

一张照片彰显为民初心

宁夏的一位龙姓老人生前一直收藏着一张吉鸿昌送给他的照片,上面写着:“公正纯洁,为做事而做官;训练民众,使知四权运用;政治注重下层公正,适合一般民众需要。”这段话既是吉鸿昌对自己的鞭策,也是他主政宁夏时的真实写照。

1929年1月,宁夏省正式成立。不久,银川就被马仲英率部占领。5月,吉鸿昌奉命追剿马仲英部来到了宁夏。6月,马仲英部被吉鸿昌收编,宁夏全境得以安宁。此后,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第十军军长、宁夏省政府主席。吉鸿昌一直怀有爱国救民的理想和抱负,此番带兵进驻宁夏,美丽的“塞上江南”激起了吉鸿昌开发大西北的豪情壮志。

宁夏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上任后,吉鸿昌致力于民族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他出榜安民,强调民族团结。他提出“本军所到之处,只问良莠,不问回汉”,提出不准杀戮和骚扰无辜的百姓,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等。他改组省政府,精心规划宁夏建设。吉鸿昌组织了“吏治考察团”,分赴各地考察调研,并重新任命了民政厅、财政厅等主要负责人,调整了部分县长,还整顿了政府机关的作风。他刷新吏治,直接同百姓见面解决问题。他在各县张贴通告,告知民众可以直接找他解决问题。此后,省政府大院门庭若市,找吉主席解决问题的群众络绎不绝。农忙季节,吉鸿昌还带领部队下地帮老百姓干农活。为倾听民意,他创办了宁夏历史上第一张铅印报纸——《宁夏醒报》,开创专栏征求社会意见。为了鼓励百姓强身健体救国,举办了“宁夏武术比赛大会”,他还当场表演了春秋大刀。

中原大战爆发后,冯玉祥电令吉鸿昌率部开赴河南。吉鸿昌主政宁夏虽然只有半年,但为宁夏的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为地方经济和文教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老百姓都称赞他是“替老百姓办事的好主席”。

一句家训浓缩共产党人底线

吉鸿昌的父亲在病逝前给他留下了“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家训。吉鸿昌把家训烧制在500只碗上,并分发给下属,时刻提醒着自己和部属:“做官了就不许发财,发财了你的吃饭碗就没有了。”这只瓷碗也伴随着他走南闯北,同时也见证了他清正廉洁的一生。

1929年3月,吉鸿昌听说部下有擅取群众衣物的现象,便以检阅部队为由,在队伍中搜查出了不少民众的物品。他气愤地说:“官长不领头先拿,士兵决不敢动手。”于是,当场惩戒了一名连长和两名排长,以儆效尤。吉鸿昌在担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后,也曾公开表示:“我将来离开宁夏时,请你们检查,决不带走一个铜子。”在他离开时,仅带走了几件简单的行李。

吉鸿昌一贯省吃俭用,但当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一笔党费就交了整整6万大洋,没有钱交党费的时候,他就想法变卖家产。吉鸿昌牺牲后,夫人胡红霞在为吉鸿昌整理遗容时,发现在他的上衣口袋里有一张小字条,上面写了两行字:请不要告诉我的妻子;在我死后,请不要厚殓。时至今日,“做官即不许发财”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从政的底线,这7个字中,蕴含着党员干部应有的操守、气节和荣辱观。

一封电报写出救国心声

1930年9月,冯玉祥所率领的国民军在中原大战中战败。为了保存实力,吉鸿昌接受了蒋介石的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日军侵略中国后,吉鸿昌一心想抗日,却硬是被蒋介石派去“围剿”鄂豫皖苏区。作为一名军人,他不得不服从军令去与红军交战。但是,在战斗中,他屡战屡败,这让吉鸿昌非常纳闷。此后,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帮助下,他化妆成商人去苏区考察,苏区到处呈现着“军民鱼水、亲如一家”的动人景象。吉鸿昌茅塞洞开,他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共产党才能帮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能救中国。

此后,吉鸿昌对蒋介石催促“围剿”红军的电报置若罔闻,并且指挥第22路军与红军保持无协议的罢兵休战状态,还借“打仗”之机向红军输送了许多枪支、粮草和弹药。蒋介石得知后,强令他交出兵权,逼迫其出国考察。临行前,恰逢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吉鸿昌当即发了一份电报向蒋介石请命:“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愿提一师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然而,蒋介石并未应允,吉鸿昌只好含泪离开了祖国。

一块木牌彰显爱国情怀

在国外,吉鸿昌受到了百般刁难,很多人劝说他扮作日本人以求便利,吉鸿昌当即怒斥。此后,他便将“我是中国人”5个字刻在一块木牌上,贴在自己的胸前,向外国的种族歧视进行挑战。

时刻心系祖国安危的吉鸿昌在环游欧美的途中,多次发表抗日演说,一是寻求国际声援,同时也是呼吁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一次,有个记者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吉鸿昌拍着胸脯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誓愿牺牲一切,为真理而战!”一·二八事变后,吉鸿昌立即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一面联络与发动旧部,一面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商谈抗日救国大计。

1932年的4月,吉鸿昌在北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爱国旧军人到共产主义战士的重大人生转折。5月,吉鸿昌同冯玉祥等在河北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宣布对日作战。他率部从张家口北上,收复了多伦等失地。当时,抗日同盟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甚至连一门大炮都没有。而日军在城外筑有炮台32座,建有电网等坚固的工事,还有飞机来助阵。可就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吉鸿昌赤膊上阵、身先士卒,收复了失地多伦。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从侵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首诗词传颂浩然正气

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潜回天津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在家里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出版机关刊物《民族战旗》。他的住宅也成了中共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因小楼的外墙是由红色的砖砌成的,而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红楼”。吉鸿昌一边广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进行武装抗日反蒋的准备工作,一边想法变卖财产,为抗日前线筹集军火。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使国民党政府害怕极了,派出了军统特务对吉鸿昌进行刺杀。

1934年11月,吉鸿昌不幸被捕。11月24日,他带着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泰然自若地走向刑场,在漫天大雪中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来源:《党史信息报》2025年1月22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