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史工作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党史工作不能缺位,党史工作者不能掉队。
在2025年全国党史和文献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曲青山院长特别提到,2002年来川学习考察时,看到《四川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有两句话留下深刻印象:“思想是个总开关,思想一通,一通百通;观念是个万花筒,观念一变,一变万变。”面对新任务的艰巨性、新事物的变革性,党史部门一定要打开思想闸门,解除观念束缚,破除路径依赖,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把党史事业干得更加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一是做到“埋头修史”与“关注现实”相统一。党史研究既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又是青灯黄卷、清苦严谨的细致活,只有沉得住心气、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专心致志,才能拿得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以及近年来相继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每一部党史经典著作,都是一代代党史工作者接续奋斗、笔耕不辍、饱含心血的成果,在党史研究领域树立了“十年磨一剑”的成功范例。要始终以对党的深厚感情、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对历史的高度敬畏,发扬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甘坐板凳冷,俯身苦钻研,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地投身于党史工作中。与此同时,“埋头修史”不等于“闭门造车”。党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历史烛照现实,用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曲青山院长曾指出,“历史研究最基本的功能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构筑未来”“必须胸怀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中国的现实,关注世界的现实”。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党史工作者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紧紧围绕“党之要情”“国之大者”“省之要事”,切实找准党史工作的切入点,不断推出对党委决策有参考、对指导全局工作有帮助、对推动面上工作有借鉴的研究成果,真正做到党有所需、史有所为。
二是做到“精耕一域”与“把握全局”相统一。党史工作只谋全局而不谋一域,就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只谋一域而不谋全局,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宏观层面来看,既要精耕党史,又要着眼全局。善于立足职能职责,主动把党史工作放在党委工作大局中,定准坐标、找准位置,正确处理好“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从中观层面来看,既要深挖深研地方党史,又要整体观照中央党史。要深入探寻百年党史中的四川印记,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四川元素,深入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四川实践,将中央党史著述中涉及到地方党史言简意赅的“写意画”,用心拓展、细致描绘成浓墨重彩的“工笔画”,把枝繁叶茂的地方党史写细、写实、写生动,把四川党史品牌擦得更亮。同时,要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百年党史的脉络和全貌,自觉将地方党史放在中央党史“大棋局”中来审视、来思考、来研究,确保地方党史与中央党史在基本史实和历史观上的一致。从微观层面来看,既要统筹推进党史面上工作,又要精心抓好党史重点工作。要学会“弹钢琴”,加大一体化协同推进编、研、征、宣、审等各项工作力度,同时要善于牵住“牛鼻子”,精心抓好事关党史工作全局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坚持口碑出自精品,业绩铸就口碑,强化精品意识,树立精品标准,既把握站位要高、思想要深、内容要准、角度要新、体例要严、文字要美等共性要求,又针对党史基本著作、专题研究成果、建言资政报告、文献资料汇编、宣传教育产品等突出个性要求,在提高成果质量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三是做到“史家直书”与“大众话语”相统一。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曾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直,不虚美,不隐恶”,意为司马迁严格忠于史实,既不拔高溢美,也不隐匿瑕疵,故《史记》被称为“实录”。自此之后,“史家直书”被奉为写史的根本准则。党史工作者也一直遵循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原则。党史大家胡乔木曾指出,“客观的历史是怎么样,写出来的历史必须是怎么样”。同时,胡乔木也非常注重党史著作的生动性,提出写党史要“改变过去那种枯燥、干瘪的写法”、要“写得有声有色”,使党史“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阅读价值”。由其主笔的简明党史著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样一部党史扛鼎之作读起来丝毫不晦涩难懂,而是朗朗上口、意犹未尽。史书有了科学性,才“可信”;有了生动性,才“可读”;有了二者的结合,才“可取”。近些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党史基本著作,在写作手法和体裁形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做了很好的示范。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在坚持史料正、观点正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表达方式,多样的写作手法,既呈现出大结构、广视域的宏观场景,又描绘出小细节、微聚焦的特写镜头,体现了点面有效结合、史论有机契合和情理巧妙融合。又如,《中国共产党编年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运用以编年体为主、辅之以纪事本末体的编撰体裁,大大丰富了党史基本著作的构成,填补了党史研究的空白,推进了党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赋予了党史部门从事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专门机构的职责,党史工作者既要坚持客观忠实记录党的历史,又要善于用大众话语讲述党的历史,把学术概念和理论观点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党史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让党史研究的路子越走越宽。
四是做到“内强素质”与“外部借力”相统一。党史工作因党而立、为党而生,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党史部门必须强化“看家本领”。党史工作又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工作质量和效能最大化。内强素质和外部借力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内强素质是基础,是根本,是内因;外部借力是手段,是补充,是外因。首先,要苦练内功,自我挖潜,积极学习新的研究成果,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发挥党史工作的职能优势,大力提升党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生动展示党史部门的良好形象,以“有为”争“有位”。其次,要善于借智借力,坚持系统思维,秉持开门办史理念,深化“一盘棋”意识,整合各方资源,汇聚多方力量,持续拓展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合作层次和领域,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从“一家独奏”走向“器乐合奏”,推动实现资源互享、智力互补、成果互惠,一同唱好党史工作的同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