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联动 聚势共赢

——川渝地区党史工作开启合作发展新征程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3   
分享到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川渝两省市党史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重庆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强化“一盘棋”思维,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的协作体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强大红色动能。

一、强化制度引领,协同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

川渝两省市党史部门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率先在全国建立跨省域党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形成“年度主题推进、五年规划统筹”的常态化合作范式。2020年5月签订《协同推进川渝两地党史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资料征编、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宣传教育、成果转化、党史培训等领域开展协同合作。2025年1月签订《川渝两地进一步加强党史研究合作协议》,重点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川渝党组织及党史人物研究、重庆建制沿革及川渝党组织变迁史研究(1949年12月—1997年6月)、新时代党史资料征编和专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化合作,着力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示范样板。

县(市、区)级层面,党史研究合作呈现“多点开花、区域联动、纵深推进”的态势。四川省武胜县与重庆市合川区、铜梁区、潼南区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史地方志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四川省遂宁市、安岳县、广安市广安区、武胜县与重庆市合川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八市区县史志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四川省乐山市与重庆市武隆区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乐山—重庆武隆史志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史志业务合作机制,打造史志联动研究合作新范式。成都市青白江区、新都区、金堂县与重庆市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签订《推动党史工作高质量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创新实施党史资料共享、红色景点联建等六大机制,形成“双核联动、多点协同”的区域协作网络。达州市宣汉县、开江县与重庆市开州区签订《“万达开”川渝地区党史融合发展框架协议》,联合打造红色文化共享品牌,积极探索差异化协同发展路径。这些创新实践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为成渝地区党史工作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层经验。

二、深耕主责主业,联动打造资政育人新标杆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党史部门协同开展党史著作编写、党史专题研究、党史资料征集,党史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联合提升基本著作编写质量,协同推进《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第三卷)和《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第三卷)编撰工作,实现史料互通、经验互鉴。联合开展专题研究和资料征编,编撰出版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录(2020—2024)》获评2024年度川渝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优秀案例”,其全景式记录、系统性梳理为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权威史料支撑。

聚焦成渝地区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以及区域发展共性课题,建立科研联合攻关机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重庆地委成立100周年、泸顺起义100周年、南方局成立9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协同推出合作项目,实施“史料征集—专题研究—成果转化”全链条管理。共同推出《共筑增长极 同聚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历程与启示》等研究成果,切实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两省市党史部门在“互访互往”“互动互助”“互学互鉴”中合作更加紧密。

三、弘扬红色文化,携手开创融合发展新局面

川渝党史部门携手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探索红色文旅创新布局、融合发展,收获良好社会反响。川、渝、湘、鄂、黔五省市党史部门联合举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价值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研讨会,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宣传革命老区历史价值,形成跨省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川、陕、渝三地相关县(市、区)共同推进川陕片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在红色培训、文旅开发等领域实现“规划同图、建设同步、品牌同塑”,有力带动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广安市、南充市、资阳市、达州市与重庆市开州区、江津区六方携手,联动整合川渝两地优势红色资源,共同打造“伟人将帅故里行·川渝联线”品牌,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跃升。四川省自贡市与重庆市綦江区积极开展党史资源共享交流,形成红色旅游资源资料两地共享机制,共同构建跨区域“大党史”工作格局。四川省遂宁市与重庆市潼南区、铜梁区联合开展“红色场馆联盟”系列主题巡展巡讲活动,大力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遂潼川渝毗邻地区党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五年来,川渝两省市党史部门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以机制共建突破地域壁垒,以课题共研提炼治理智慧,以资源共享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工作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持续深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实践探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党史智慧和力量。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