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觉醒
黄河壶口瀑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峥嵘岁月,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汇聚中华儿女高昂的激情,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为抗战胜利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即日起,本报推出“致敬经典”栏目,让我们重温那些文艺经典,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继续勇毅前行。
-----------------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岸边,随着一声声咆哮巨响,冰雪融化,春天苏醒,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情景。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激昂旋律从这里迸发,吹响了抗敌救亡的号角,化作“可顶十万毛瑟枪”的民族呐喊。
一
1938年10月,黄河壶口圪针滩渡口。一边是滚滚的河水,一边是拉纤的船夫,喊着高亢的号子,在巨浪与激流中奋勇前行。船夫们刚强不屈、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抗敌演剧三队的队员,其中就包括诗人光未然,当时他们正在岸边等船,准备东渡黄河。
“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新中国成立后,那个震撼人心的场景还刻印在光未然的脑海里:“那次渡河和观赏壶口瀑布的感受,使我产生了创作的形象、灵感和激情的冲动。”
1939年初,光未然因行军时不幸坠马受伤到延安治疗。在医院里,他有了难得的闲暇时光。躺在病床上,船夫和狂风巨浪搏斗的场景,华夏儿女抗击日寇的英姿,不时在脑海里浮现。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日本强盗的抗争,就像两只拳头,击打着光未然的胸膛。他决定,创作一部以黄河为背景,礼赞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作品。
艺术家的心都是相通的。光未然的想法,得到了前来探望他的好友冼星海的支持。他们相识于1937年,在上海一次歌咏大会上,光未然看到冼星海正在教唱自己作词的歌曲,被他的激情和才华吸引。从此,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创作了不少抗战歌曲。这一次,听着光未然的激情讲述,冼星海充满期待。但他觉得母亲河的博大胸怀和精神内涵,是一首诗难以诠释的。他建议写成一部由多种吟诵样式组成的大合唱。
在医院里,光未然忍着伤痛用心构思,完全忘记自己是病人。由于不能执笔,他只得将想好的内容口述给同事胡志涛,请他帮忙记下来。黄河的伟大和厚重、黄河的屈辱与抗争、黄河的愤怒与觉醒……澎湃的激情,就像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5天时间,四百多行诗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词就这样诞生了。
1939年3月11日晚上,抗敌演剧三队举行歌词朗诵会,光未然朗诵了自己刚刚完成的心血之作:“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昏暗的煤油灯,挡不住诗人眼中的光芒。四百多行诗句,光未然一气呵成,高亢的激情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应邀参会的冼星海,更是被这部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作品打动,禁不住起身,上前一把抓住歌词,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其实,在此之前冼星海以黄河为主题进行过创作,为电影《壮志凌云》写过一首反映黄河地区人民生活场景的《拉犁歌》。起初,由于缺少对华北生活的了解,创作的曲子欠缺大气浑厚的氛围。他跟随摄制组到了开封、郑州等地,实地感受了中原文化后,才谱写出后来贴近黄河文化的《拉犁歌》。
这次不同,当冼星海看到《黄河大合唱》,灵魂瞬间受到洗礼,创作的欲望和灵感从心底迸发。
二
如今,在延安鲁艺旧址东山上,冼星海居住过的土窑洞已被重新修复并布置成专题纪念馆。我看到,窑洞内墙上的老照片中,冼星海裹着棉大衣,在窑洞临窗的小炕桌前,右手执笔、眉头微皱。他专注的神情,仿佛将我带回曾经的峥嵘岁月,他在延安潜心创作的时光……
延安的早春依然寒冷。冼星海的夫人钱韵玲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时看他写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那时候延安的木炭还是很缺乏的,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热!”
创作《黄河大合唱》过程中,冼星海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的状态,和留学回国初期表现出的抑郁、悲愤完全不同。那时,他回国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音乐系主任,对党的先进性有了更深理解,对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心更加坚定。
那几天冼星海病了,他全然不顾,完全沉浸于创作之中。钱韵玲回忆:“星海那些日子常常彻夜不眠,有时刚刚躺下,突然又爬了起来,对着歌词哼唱起来。”有时,他会把光未然和战友请来描述黄河的壮观、渡河的惊险,学唱船夫号子。有时,还会跑到延河岸边,看着奔腾的河水,仿佛看到千百万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保卫祖国的勇敢身影。
写到动情处,冼星海会热泪盈眶。有一次,因过于激动,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烟斗敲断了。光未然回忆说,冼星海有创作时吃糖果的习惯,当时延安很难买到,他就托人买来两斤白糖。写累了,冼星海就捏一点送到嘴里。光未然开玩笑说:“一瞬间,糖水便化作美妙的乐句了。”
今年86岁的冼妮娜,是冼星海唯一的女儿。据她讲,当时为了给父亲提神,母亲特意制作一些“土咖啡”——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加点红糖泡水。大家笑称,白糖和“土咖啡”,酿就了《黄河大合唱》。
作品几易其稿,经过六天六夜,用坏的笔尖在桌上堆成小山。终于,冼星海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让黄河怒吼变成了抗敌强音。冼妮娜说,在父亲心中,人民就是抗日的汪洋大海,如同黄河之水势不可挡。就这样,作曲家和诗人在黄河的震撼下,成就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河大合唱》在激情中诞生,在炮火中成长。第一次排练,就赶上日本飞机在延安大轰炸,鲁艺150多名师生毫不畏惧。据当时在音乐系第2期学习的王莘回忆,敌机的轰炸没能破坏《黄河大合唱》的排练活动。冼星海和他们一起对着敌人大声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曾这样评论《黄河大合唱》:百听不厌。周恩来也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39年6月,在谱出《黄河大合唱》不久,冼星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想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来奋斗!”
三
一部艺术作品的不朽,在于其强大的感染力和穿越时空的影响力。直到今天,《黄河大合唱》依旧焕发着生命力,它的旋律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人这样评价《黄河大合唱》:“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它,就会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作为有着26年军龄的老兵,我深有感触。记得多年前去某部“黄河连”采访,正赶上部队组织以《黄河大合唱》为主题的中秋晚会。舞台就设在黄河边,背景是滔滔河水,威武的士兵、浩荡的黄河,大合唱与黄河水仿佛融于一体,磅礴之势令人震撼,无论什么样的豺狼虎豹,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一刻,现场的很多观众都流下了热泪。
《黄河大合唱》的流传,因其有着生动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早年,冼星海在巴黎留学,师从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学习了欧洲先进的音乐技巧和配器法。在《黄河大合唱》中,他就巧妙运用了中西结合的手法。
在演唱形式上也大胆创新,运用了独唱、齐唱、轮唱、混声合唱等形式,使各个乐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形成联系,充分体现了冼星海创作追求与创作实践的统一性。在他看来,这部作品除了有伟大的气魄也有技巧,除了提出保卫家乡的重要意义,也充满了美和悲壮的情感。所以,冼星海认为《黄河大合唱》带有更强的民众性。
开篇《黄河船夫曲》,以劳动号子形式呈现。急促的旋律,动感的节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置身于黄河急流之中。第三乐章中,激昂的配乐,深情的朗诵,虽然没有具体的歌唱旋律,但仍能让听众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沧桑和厚重。在《保卫黄河》乐章中,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特别是卡农手法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战斗氛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急促的节奏,唱出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坚定信念。
《黄河大合唱》是红色艺术经典,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民族危亡之际,它像火炬,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又像旗帜,引领着人们向着胜利奋勇前进。当时,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抗战大后方,都能听到《黄河大合唱》。可谓“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在冼星海看来,“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
遗憾的是,冼星海在延安只生活了一年多。194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他前往苏联参与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制作。1945年10月30日,因病在莫斯科逝世,年仅40岁。就在去世前两个月,躺在病床上的冼星海得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他激动地对护理人员说:“快!快给我拿谱纸来,我要写一首《胜利交响诗》……”
滔滔黄河水,激荡民族魂。如今,每当我听到《黄河大合唱》那不朽的旋律,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黄河奔腾的壮丽景象,就像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姿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