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革命精神过好“五关”
——重温周恩来《过好“五关”》
《过好“五关”》是周恩来于196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的报告的一部分,收录在《周恩来选集》下卷。这篇文献生动阐释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为克服当时党政机关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想、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重温这篇经典文献,对于深入理解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领导干部“要一步一步地过好‘五关’”
“五关”指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周恩来谈“五关”问题,集中于世情、国情深刻变化的1963年至1964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在新的发展中有新的困难”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总体形势开始全面好转,“四个现代化”的蓝图日渐清晰明确。但与此同时,中苏关系、中印关系复杂微妙,国际形势云谲波诡。为战胜困难、抓住机遇、开创新局,周恩来站在“最困难的时候对革命来说,恰恰是走向新胜利的转折点”的历史高度,面向社会各界、领导干部、自己的亲属明确提出了过好“五关”问题。
1963年1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各界民主人士春节座谈会上首次提出“要过好思想、政治、生活、家族和社会五个关”;随后,在首都文化艺术工作者元宵节联欢会上再次要求大家必须过“五关”,“学到老,改造到老,对自己的思想言谈要经常反省”。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针对当时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的现象,严厉批评了官僚主义,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地过好“五关”。过“思想关”就是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过“政治关”,就是党员干部要坚定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党中央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过“社会关”,就是在现实世界的多重考验中坚守党性原则,改进工作作风、锤炼实际本领。过“亲属关”,就是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严于律己、严于治家,在社会的熔炉中锤炼子女。过“生活关”,在物质生活方面,就是知足常乐,使艰苦朴素成为美德;在精神生活方面,就是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五关”是互相贯通的整体,其中,过好“思想关”“政治关”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过好“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周恩来将“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与“思想关”“政治关”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作风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
思想改造没有止境、政治立场的考验随时存在
以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筑牢党的作风建设根基,是我们党保持优良作风的成功经验。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周恩来将过好“思想关”“政治关”作为加强党的优良作风的出发点,予以高度重视。
周恩来站在思想改造没有止境、政治立场的考验随时存在的高度,阐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必须克服思想政治上的惰性与偏见的重要性。他指出,时代是不断前进的,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万年后,在人们的头脑里,还会有先进和落后的矛盾,新和旧的矛盾,个人和集体的矛盾,还会有思想改造的问题”。同时,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各种关系各种事物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要随着环境的变化“注意自己的思想”。他强调,“即使参加革命多年的同志,如果忽视了改造,革命意志衰退了,还是要落伍的”。
对于如何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政治根基,周恩来指出:一是要“学会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和最近讲的认识论”,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二是要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始终注意坚持思想改造,经常“与同志们交换意见”“经常‘洗澡’”,从工作态度、政策水平、群众关系中考察党性修养水平,从“是不是知过能改”中考察政治素养。三是要端正态度,把“思想改造看成象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以开阔的胸襟“一直改造到老”,以坚定的党性和高尚的政治操守经受各种诱惑与考验,站稳政治立场。
严于律己不断加强作风建设
从社会生活的小问题入手解决党的作风建设大问题,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基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和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周恩来清醒地认识到过好“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的艰巨性。
周恩来强调,“一般总是讲思想、政治两关,我特别提出后三关,是因为中国这个社会极其复杂,我们还有改造社会的任务”。首先,我们党以改造旧社会、建设新国家为己任,领导干部必须要投身社会实践之中去改造社会,但是“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于各个角落里”,如果失去警惕,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其次,面对“天天跟你生活在一起”的亲属,能否严守公私的边界,正确处理与亲属的关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最后,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的生活要丰富一点,精神更要舒畅一点”,但是领导干部肩负着以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的重任,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保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严于律己。他以自己为例,“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对于如何过好“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周恩来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是要思想过硬、立场坚定。对社会,在于“是你影响它,还是它影响你”;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这是领导干部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党并非简单地要求领导干部“一天到晚只搞政治斗争,只干工作”,而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坚定践行使命担当。他深刻指出,“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二是投身到社会之中,向广大群众求教,从实践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道理,在改造社会中实现共产党人的自我改造,这样“就有了力量”。周恩来指出:“解决亲属问题的最好办法主要是依靠社会,由社会去锻炼他,改造他。”对于如何依靠社会,周恩来在教导自己的晚辈时给出了答案,即“要创造环境,多与新的生产劳动者接近、来往,自己也要多劳动”。他特别强调,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作出一点表率来,对子女应“要求高、责备严”,以此“督促他们进步”,“决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三是“要有长期奋斗的决心”,“你改造了它,它又影响了你,互相改造,这是个长期的反复的斗争”。
周恩来敏锐地从领导干部生活中的“小事情”看到了作风建设的“大问题”,从过好“思想关”“政治关”到过好“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党员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改进生活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为全党全社会作出垂范的要求。重温周恩来过好“五关”的论述,体会贯穿其中的自我革命精神,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将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优良作风扎实贯彻在生活中、家庭里、社会上,在今天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上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07月04日 第 0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