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互通消息、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记载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家庭记忆与人文温度。同时,家书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等元素于一体,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订版)》聚焦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朴实生动的照片,向世人生动展现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伟大实践。
家书体现深情,更见证一个时代。本书从侧面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市井民情,具象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与心理状态,为后人打开了触摸时空的窗口。比如,1941年7月到8月,日军对河北省平山县进行“大扫荡”,被俘劳工李二妮向家人写了一封“平安信”,此后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就是这样一封普通的家书,见证了侵华日军野蛮掳掠并残暴虐待中国劳工的历史。可以说,书中通过每个视角所展现的细小故事,既与宏观历史叙事相互印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体体验”的内容,让历史从“事件集合”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可感、可触。
家书虽为个体情感的抒发,却凝结着耀眼的人性光辉。英雄人物的家书也是如此。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1936 年,赵一曼在就义前给儿子写下绝笔信:“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短短数行文字,既流露着慈母对幼子的不舍,更彰显出革命者舍小家为国家的决绝。这样的家书绝非文学创作,而是带着体温的历史证词,它不仅展现了共产党人在面对酷刑与死亡时的淡定从容,更诠释了革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用生命践行的崇高信仰。后人由此能够看到革命者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何以在平凡中孕育伟大。
作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信息传递的载体,家书的内容、形式、语言乃至隐含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特定民族和国家文化底蕴的“微观镜像”。本书所选的家书中,很多都体现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准则、“忠孝节义”的伦理内核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不论是蔡炳炎在淞沪会战的炮火硝烟中写给夫人的“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张自忠致战友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还是新四军战士程雄写给父母的“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抑或是爱国绅士于登云临刑前写给长子的“侍母要孝,兄友弟恭,择友慎行,读书尽心”,无不以最朴素、最动人的方式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和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
捧读《抗战家书》,仿佛能够听到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呐喊声。那些墨迹斑驳的信纸上,有对父母“恕儿不孝”的愧疚,有对爱人“待革命成功再团聚”的约定,更有对民族“必能屹立于世界”的坚信。这些珍贵家书承载的种种情感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而是在当代愈发清晰与通透。当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寻精神锚点时,这些家书会以各种形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永远藏在对信仰的坚守、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里。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