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用生命诠释大爱精神

作者:班静怡 樊江涛 朱洪园    发布时间:2025-07-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

“他是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亲临前线、救死扶伤,与抗日军民同甘共苦,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被晋察冀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在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内,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的雕像巍然矗立,讲解员甄冬萍动情地讲述着这段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人间大爱。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他从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压迫的坚强性格。1936年毕业于格兰特医学院的柯棣华获外科医学学士学位,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印度决定派遣一支由5名医生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支援抗战。

听到这个消息后,1938年9月,年仅28岁的柯棣华毅然放弃前往英国皇家医学院学习的机会,申请作为援华医疗队一员来到中国,奔赴抗战前线。为表达援华抗日决心,援华医疗队的印度大夫们为自己取了带“华”字的中文名。

1939年2月,柯棣华跟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军医院工作。1940年6月,到达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司令部驻地唐县史家佐村。1941年1月,柯棣华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继承了白求恩大夫未竟事业。就职欢迎会上,柯棣华动情地说:“这里是白求恩工作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像他那样,献身于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当时,大家都说晋察冀边区有一个“白大夫”白求恩,还有一个“黑大夫”柯棣华,医德医术都很好。柯棣华对这份重任充满信心,尽管条件艰苦,他却谢绝组织对自己的一切特殊照顾。柯棣华常说:“我来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享受。”柯棣华纪念馆里现在还展出他曾使用过的碗碟,以及他缝补过的被褥和衣物。

当时,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施疯狂扫荡与“三光”政策。面对缺粮少药与酷寒的严峻考验,柯棣华与战友们一同远途背粮,投身生产自救。在炮火连天的前线,他率领医护人员夜以继日救治伤员,直接在前线支起手术台,在百团大战中,他们13天内抢救伤员800余名,实施手术585例。

柯棣华与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努力学习中文,不仅能用流利的中文与伤员交流,还用中文为学员讲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柯棣华认真阅读《中国革命史》等中文书籍,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要求。1942年7月7日,这位印度医生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印度援华医疗队原定在中国服务的时间只有一年,医疗队员或因病或服务期满先后回到印度,最后只剩柯棣华一人留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柯棣华既要救治伤病员,又要为学员讲课授技,还要躲避日军的空袭和扫荡,因劳累过度,他的癫痫病经常发作,身体十分虚弱,聂荣臻司令员一再劝他易地治疗。“每当我看到一个个英勇善战、不怕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我的病算不了什么,我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此时的柯棣华早已将自己和中国抗日军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用行动践行了一位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一位战士对使命的坚守。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于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及延安社会各界分别为柯棣华举行了追悼会。当地民众、抗日将士以及柯棣华生前同事、学员等自发前来参加追悼会。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下“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如今,在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中,泛黄的历史照片与珍贵的实物展品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国际友人的大爱情怀。每一件展品都仿佛穿越时空的见证者,将柯棣华“扎根中国、服务抗日军民”的信念娓娓道来。

“柯棣华精神是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我们将英雄精神、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纪念馆工作人员贾成军表示,近年来,该馆通过打造沉浸式专题展览、开发数字化线上教育平台等途径,生动再现柯棣华大夫的感人事迹,让跨越时空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