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汲取精神滋养 激发前行力量(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一堂特殊的党课近日在辽宁省本溪市委党校报告厅举行。课上有一个演绎片段,是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前夕与母亲及妻儿的隔空对话。演员们都是本溪市委党校的老师,通过创编《抗联颂》《共产党的样子》等课程,让英雄的事迹穿越时空,让学员受到教育与洗礼。
本溪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如今,抗联故事犹在耳畔,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在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很多地标、街道都以“抗联”“靖宇”命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一件件抗战文物,讲述峥嵘岁月
位于本溪县县城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陈列着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穿过的靰鞡鞋、棉衣,用过的步枪、铁碗、锄头等。这些抗战文物,无声讲述着英勇抗战的峥嵘岁月。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讲解员李瑛楠介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带领战士在深山密林安营扎寨,挖出大坑,上面用木头当横梁,再盖上蒿草,形成地窨子,战士们就在这种湿冷阴暗的狭小空间里抱着枪、背靠背休息。
馆内一把锈迹斑斑的马刀,是猎户蒋国恩的后人捐赠给陈列馆的文物。李瑛楠介绍,杨靖宇率领部队来到辽东山区开辟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后,经常住在蒋国恩家中。一次,几名叛徒将一只毒野鸡炖好后送给杨靖宇,被蒋国恩当场识破。后来,为了表达谢意,杨靖宇便将随身用的马刀送给蒋国恩。
“抗战时期,战士们守卫家园,百姓们心系战士,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长期从事东北抗联相关研究,他说,有的村民为避开敌人监视给战士们送粮,在田里埋下土豆,做上标记,引导战士们来挖。
时光流转,历史的细节被定格在一件件抗战文物之中。据统计,本溪县共拥有抗联遗址、遗迹43处,列入保护项目23处,馆藏文物1201件。
“我从小就听过很多抗日英雄的故事,我对他们特别崇拜。”周浩是本溪县人,这些年,为了收集与东北抗联相关的文物、史料四处奔走,“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都是抗联战士不屈抵抗的见证,这些故事值得被铭记。”
一段段抗战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仅一街之隔的,是本溪县抗联中学。这里的每一个班级,都以一位抗日英雄的名字来命名。“杨靖宇”班、“赵一曼”班、“邓铁梅”班……每个班级教室里,不仅悬挂着抗日英雄的照片,还有一面写着英雄名字的班旗。
“这样的方式,让英雄的故事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抗联中学校长丁吉涛说,班里会定期组织东北抗联主题班会,每周的升旗仪式上,会分享抗日英雄的故事;学校还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开展合作,共同选拔、培训“小小抗联讲解员”。
最近正在参与“小小抗联讲解员”选拔的七年级学生邓雨桐,经常背诵抗日英雄邓铁梅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志士邓铁梅在山区组织起东北民众自卫军,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邓雨桐的家,就在邓铁梅的出生地本溪县磨石峪村。“每天放学路过村口,我都能看到英雄邓铁梅的纪念碑。我要把他的故事记得更熟、讲得更好,讲给更多人听。”邓雨桐说。
“英雄故事代代相传,人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精神的滋养,激发前行的力量。”本溪市委党校副校长聂守全说。
革命雕塑、青苔石阶、营房遗迹……在关门山景区的抗联密营遗址,来自本溪县供销社的20多名党员,在遗址前学习红色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共唱革命歌曲。“我们根据革命遗迹的踏勘与史料,修缮复原了抗联密营、抗联交通站、抗联医院等遗址,它们成为红色研学的好去处。”关门山景区负责人张利岗说。
近年来,本溪市委党校依托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杨靖宇纪念馆、东北抗联老边沟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打造“重走抗联路”活动,开展了微党课、情景剧、实地研学等一系列活动。“红色历史是‘教科书’‘营养剂’,我们要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多样的体验方式打动人,让伟大抗战精神深入人心。”聂守全说。
一个个红色遗迹,带动乡村发展
群山绵绵,溪水潺潺,微凉的晚风吹走暑热,草河掌镇胡堡村的村民活动广场热闹起来。一旁的党群服务中心装修一新,外墙的立体红色五角星格外醒目。
驻村第一书记赵文雄正在直播:“1936年5月,杨靖宇将军在咱们胡堡村的山林间,召开了第一次西征会议……我们的山货就产自这片山林,欢迎大家来本溪县看红色遗迹、享山水美景。”
养蜂大户王春志在一旁认真学习。今年6月,胡堡村第一书记直播间开播后,王春志的土蜂蜜被摆到了镜头前。“以前就在路边挂个牌子,等顾客登门,现在有了直播间,产品能卖到更多地方。”王春志养了20多年蜜蜂,7月正是椴树开花的时候,他每隔两三天就要“全副武装”上山查看蜂巢情况,一圈儿下来早已汗流浃背。
胡堡村位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创建的和尚帽子根据地山脚下,山多地少,过去,村民或是在附近打零工,或是采集山货零散经营。
2023年,胡堡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中央财政一次性补助资金300万元,省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00万元,市县乡统筹各类财政资金110万元。短短两年,村里面貌一新:西征会议遗址进行园林修整,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农民夜校、农民康养室,289亩红松林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胡堡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我们村不仅有丰富的红色遗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赵文雄说,不少村民家里都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吃上了文旅饭。
去年,王春志翻新老屋,装修了一些客房,国庆假期首次对外营业便全部订满。王春志说:“游客来住宿,我都会把这里的红色故事讲给他们听,还会帮他们推荐附近的红色旅游路线。”
“胡堡村将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红色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让伟大抗战精神照亮富民强村之路。”赵文雄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