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将热血沃中华

——从“抗战家书”中感悟英雄气

作者:柴永忠    发布时间:2025-07-31   
分享到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公元757年,诗人杜甫站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面对山河破碎、家亲离散,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泣血诗句。

“家国万里,尺书传音。”薄薄的家书,承载了人间的寄语抒怀、封存了多少真情守望,它让“巴山夜雨”的清冷化作“西窗剪烛”的温馨,让“云中锦书”的翘盼变作“月满西楼”的浪漫,千百年来始终是人们情感凭吊的港湾、文化展陈的平台、历史发现的见证。

习主席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曾深情朗读了赵一曼烈士家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只有经历过战火的人,才更加懂得岁月静好的珍贵。《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增订版)》一书,收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后到抗战结束、跨越14年的有代表性的44篇家书。泛黄的纸页上,热血儿女“留得重逢相对流”的沙场绝笔,尽显了“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大勇大义、视死如“人生的最大休息”的慷慨豪迈;人世间的款款深情、缕缕心语、依依难舍,在那个烽火年代均化作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壮怀激烈。

——英雄不是生来伟大,而是直面危难时选择光荣!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这是时任某抗日游击队政委王孝慈写给弟弟的亲笔信。在王孝慈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弟弟等先后投入抗战洪流并献出宝贵生命;

“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这是抗日将领蔡炳炎在奔赴前线时写给夫人赵志学的诀别信。搁笔4天后,蔡炳炎即在与日军的拼杀中壮烈殉国。

80年前那场民族救亡图存的战争再次告诉我们,英雄从来不是峻拔天际的高不可攀,而是危难时挽狂澜于既倒的奔赴,是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承当,是“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无畏。

——英雄不是天纵超人,而是人民有盼时选择舍己!

“我们又要离别了……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1939年11月28日,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秘书胡孟晋即将返回前线,面对新婚不久的妻子,他强忍离别的伤痛,写下了这样一封辞别书;

“何况你我,已经处在抗日的烽火中一连三年了呢?请代‘那个人’问妈妈的好吧,祝福她们老人家。为了安慰老人家的心,请你常常写信报平安吧。共产党员的家还是要的。”这是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于征战途中写给妻子林颖的家书,信中饱蘸了对亲人的挂念。据林颖回忆,她与彭雪枫结婚3年,共同生活尚不足半年,只能通过一封封书信互诉衷肠、相互勉励。

“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从来不是神话传说中的精灵,而是人间烟火哺育的血肉之躯。正是因为他们胸中涌动着炽热的情感,面对山河破碎、百姓罹难,他们才感其深、爱之切,从而在黑云压城的历史关头毫不犹豫地选择大我、放弃小我、追求无我、舍身忘我。

——英雄不是温室里的花,而是勇立时代洪流选择奋斗!

“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作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里的物质生活比较外面苦些,但精神方面则比外面快乐的多。”这封从延安抗大寄出的家书,书写者叫韩雅兰,家境优渥、名校毕业,为了“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她瞒着父母跑到延安上了抗大,后经党组织委派返回前方从事抗日救亡斗争直至病逝。

“爸和哥:你们宠爱和抚育我的艰苦和尽致,我时刻是牢记着的……我之自动参加救国工作,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为的是尽自己之天职与能力贡献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已。”符克,一位生在富裕家庭的华侨青年,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走上充满凶险的抗日战场,直至献出25岁的年轻生命。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始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造就一代代英雄的血脉沃土。“倭寇未灭,誓不生还”!一封封用血泪和抗争写就的抗战家书,虽经岁月洗礼,字里行间仍激昂着思想的升华与精神的不灭,感触到“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铮铮铁骨。

英雄来自人民,伟大出自平凡。新征程上,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需要我们从点滴入手,传承弘扬英雄模范信念坚定、一心为民、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在平凡生活中书写生命不凡,不负信仰追求与使命召唤。

来源:《解放军报》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