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作者:董键铭    发布时间:2025-07-31   
分享到 :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纲领性任务提供了理论遵循。要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战略考量、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及其新时代表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纲要》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一章开篇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境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承担着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文化使命,致力于“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以文化发展凝聚奋斗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用革命文化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强调要“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并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激发起全国人民共同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磅礴动力。结合时代变化和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确立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纲要》指出,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认识一以贯之、持续深化。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深刻阐明了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提出,根植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效显著,文明根脉焕发新生,文化事业产业日益繁荣,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纲领性目标,指明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要求,构成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使命的新时代表达。

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原则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而且面对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过程中的重大基本问题,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国际和国内的关系、历史和现实的关系等问题,深刻阐释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三个基本原则,为我们更好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原则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根本基点。《纲要》强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功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它是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文化基础,并且蕴含着破解当今时代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思想解答,为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奠定深厚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求我们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而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本身,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并使之提升为中国理论。

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本质要求。《纲要》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格局。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既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秉持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有利的时代条件努力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着力创造一系列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思想方法。拥有日新理念、变通思想、革故传统、维新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以其内蕴的创新原则和创新方法,指引着中华文明在变革中拒绝僵化、在发展中向未来敞开;还以一种温故知新、返本开新、继往开来式的方式杜绝对文化传统的彻底颠覆和根本性断裂,而是在变革中确立并不断巩固自己的文化主体性。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在守正中坚定方向,在创新中辩证取舍。守正既要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要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更要守好“两个结合”这一根本方法,在文化建设中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与此同时,守正也不能走向因循守旧和教条主义,而是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成就,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体系,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纲要》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角度,指明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完善、发展和创新中华文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纲要》强调,这“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不是片面化的照搬照抄、厚古薄今,而是要辩证地加以鉴别和有扬弃地加以继承。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在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真正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发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积极作用。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文化发展及其成果,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革命文化既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来源,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纲要》指出,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革命文化见证了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大地上百余年的奋斗史,是“两个结合”的精神结晶,也充分展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必须加以传承和弘扬。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纲要》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共同熔铸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满足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也是实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国际话语权,助力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不断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注入蓬勃旺盛的创造活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纲要》强调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锚定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新时代文化建设面对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挑战,确保建设文化强国保持正确方向、坚强定力、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面对文明文化之争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之争,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中全会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也要加快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同时,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要深入把握文化创新创造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内容与形式创新,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业态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更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最大程度地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必须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与此同时,必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纲要》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必须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以文化遗产为中介赓续好中华文脉。

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文化强国之“强”,纵向上要和历史上的自己作比较,横向上则要和其他国家作衡量。只有在世界上具有足够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才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国。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创新中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同研究基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