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式的休息”——读书学习和习练书法原创

作者:徐中远    发布时间:2025-08-01   
分享到 :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每天工作无论多么繁忙,他总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在他看来,读书学习不仅是获取新知、增长才干的重要渠道,还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长期帮助他学习英语的林克形象地称之为“毛泽东式的休息”。毛泽东或是通过工作与读书之间的灵活切换,或是换着看不同种类的书籍,来换换脑筋、转移精力,从而起到休息的效果。除了读书学习,他还把习练书法当作一种陶冶情操、修养身心的休息方式。

一、读书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曾问毛泽东:“您到哪里都带许多书报,一天究竟看多少书报,看得过来吗?成天在看,不觉得疲劳吗?”他回答道:“我一天收到的报刊、杂志、参考资料等不下 200份,每天都有几十万字,仔细看是看不完的。我请了几位秘书,有专门读书的,有专门看报纸杂志、参考资料的,他们先看一遍,值得我看的,用红笔划出来,我就挑着看。一样东西看多了,也实在累,我的休息方法,就是一样东西看久了,觉得疲倦了,就放下来,换上另一本再看,兴趣一来,疲倦就打消了。换着看书,就等于休息。”在谈到对不同流派古典诗词的趣味时,毛泽东曾评注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 ”可见,在读书感到疲倦时,毛泽东通过交替阅读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书籍,来打消疲倦、保持兴趣。

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过:“一种脑力活动换另一种脑力活动也是休息。”“脑子这么大,功能这么复杂,感觉、思维、视听一定也是各有分工啊!我看文件累了换换报纸,看政治累了看看文艺小说,看诗词累了看看自然科学,看文字累了看看小人书,怎么样?”保健医生徐涛想把毛泽东从书海中拉出来,建议他通过脑力换体力的方法来休息。毛泽东回答:“你说脑力换体力是休息。看文件累了看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我这也是一种休息。 ”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拿看英语书、学习英语来说,毛泽东曾说:“学点外文好,当做一种消遣,换换脑筋。”据林克回忆,毛泽东有时“看书、看文件看累了,会议开累了,接见外宾累了,就让我和他读英文,一读英文,脑子都钻到单词、句子里去了,别的不想了,也就得到了休息”。毛泽东学英语没有固定时间,随时随处都在学,在火车、轮船和飞机上也利用时间学,时间有长有短。工作再紧张、旅途再辛苦,他都不忘学习英语,当然在他看来学习英语本身就是一种休息。

再比如,毛泽东到地方开会、考察时,常在工作之余翻阅当地方志和反映该地风土人情的诗文等。杨尚昆曾回忆说:毛泽东“外出到哪个省,总要预先对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些县的县志都翻阅一下。”如 1952年 10月到开封后,毛泽东读了《河南通志》《汴京志》《龙门二十品碑帖》;1958年 3月到成都后,读了《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在成都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又批示印发了一批书籍和文章,包括《都江堰资料》《成都由来》《武侯祠》《杜甫草堂楹联集》《司马错论伐蜀》等,还亲自选编了《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诗词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等反映地方特点的小册子,供自己和与会者在会议间隙休息时阅读。可见,在工作之余阅读、研究当地方志,又是毛泽东的一种学习式的休息。

还比如,毛泽东把阅看科技方面的书籍也当作一种换脑筋的休息方式。他要求党员干部“学新本领”,“懂得科学和技术”,他自己也见缝插针挤出时间认真阅读了许多关于农业、土壤、机械、物理、化学、水文、气象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如 1958年 7月,他在参观完一个机床展览后,即要秘书给他寻找《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等科技小册子。 1958年 9月 10日至 21日,他在视察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沿途参观工厂、矿山、学校、农村时,每天要乘车六七个小时,十分辛苦,他仍不知疲倦地学习多种农业、土壤、植物学著作。

毛泽东曾指出:“要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他在日理万机之余,仍然千方百计挤出时间用来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早已成为了他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调节大脑的休息方式。

二、习练书法

习练书法,书写我国古诗词赋,有时也书写古今名人名言或自己的诗词,是毛泽东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又一种独特的调节大脑、活动经络、强身健体的习惯。有时他工作、学习累了,就改练书法,常常边书写边吟诵。有一次,他一连书写了近 20首古诗词赋。工作人员催他休息时,他风趣地说:“看书是用眼睛,现在用嘴巴,这样可以使这两种神经交替休息。 ”他曾多次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练习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神健脑的健身之法。”1964年 9月 16日,郭沫若夫人于立群把自己书写的一批毛泽东诗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在回信中说:“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毛泽东手书古诗词赋常常是在深夜两点钟前后,在他身心比较疲倦的状态下进行的。工作人员常常看到,他工作累了,看书看累了,就会习练书法,书写古诗词赋等;他常常写着写着,突然放下手中的笔,又去看书了;看着看着累了,又会提起笔书写起来。

毛泽东把习练书法当作是一种休息,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既可以通过习练精进书法技艺,也可以帮助加深对古诗词赋等的学习理解。 

20世纪 50年代到 70年代,在茶余饭后,在工作间隙,在读书累了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毛泽东靠自己的记忆书写了大量古诗词赋。从中央档案馆等有关方面保存下来的毛泽东手书的古诗词赋墨迹中可以看到,他所书写的古诗词赋等时间跨度很长。上起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宋玉的《大言赋》,下至清末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康有为“岛中有岛,湖外有湖”的楹联,时间跨越两千多年。诸多的名人佳作、名篇、名句等毛泽东都熟记于心,常常随手书写。他书写时从不看书,全凭记忆,一边口中轻声吟诵,一边挥笔疾书,洒脱流畅,从心所欲。

毛泽东在书写时,上身挺直,右手提笔悬腕,腕指灵活运动,笔下挥洒自如。他习惯运笔中锋,笔势流畅又富于节奏感。他挥毫行笔,笔在纸上飞动。字体变化、大小随心所欲,笔迹粗细任其挥洒自然,凝神挥笔,专心致志,一气呵成。

作为书家,阅看字帖墨迹是必修课。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成就,正是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懈而又从不满足地阅看、临摹、研究字帖的结果。他常常在工作之余对照字帖,用心研究,反复临摹练习。在他身边工作过的逄先知曾回忆说:“毛泽东可说是当代一流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他喜欢看字帖,特别是草书字帖,这是他的重要娱乐活动,也是最好的休息。”从 20世纪 50年代到 60年代初,身边工作人员即已为他购置了 600多种字帖。到 70年代,他又一批一批地找来各类字帖墨迹来看。在他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放着字帖,以便随时赏习。

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毛泽东这里,他把读书学习、习练书法当作休息。这样的休息,既帮助他换换脑筋、放松身心,又帮助他充实头脑、获取学问,是一种积极的、值得学习的方法。

作者:徐中远,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来源:《党的文献》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