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国的共产党人——从谢觉哉家书中汲取对党忠诚榜样力量
谢觉哉,湖南宁乡人,“延安五老”之一,著名法学家、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一生勤恳奉公、孜孜为民,恰如他在给夫人何敦秀的信中所言:“我是以身许国的共产党人。”“以身许国的共产党人”这短短9个字,既是谢老对自己的评价定位,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
“依靠我,那是错的”
“你们现在与将来的进步和幸福,是依靠革命,依靠政府,依靠党与团的帮助与教育,也即是依靠人民,前景非常伟大。那想依靠个人比如说依靠我,现在家里还有人是这样想,那是错的。”作为老共产党人的谢觉哉,始终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不搞特殊化,不为亲友谋私利。
1950年6月,《土地改革法》公布实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谢觉哉对此高度认可,坚决拥护,他听说自己在老家肖家湾的屋子有多余,便毫不犹豫去信家人,要求他们听从农会主持,将房子分出去给其他人居住。之后,亲友们因为土改、减租减息,纷纷来信诉苦,说生活困难,希望谢觉哉这个“大官”能多加“关照”。谢觉哉始终不为所动,他坚信人民政府照顾到了各个方面,给了地主人员以出路。为此,他去信叮嘱:“你们是革命亲属,也要学习这个文件,坚决拥护这文件,帮助人民执行才是道理。”并教导他们不要看自家的“从有到无”,更要专注“由不对到对”,收租,是有,但不对,不收租,是无,但是对。要好好劳动、自食其力,不要想着不劳而食、靠收租吃饭。当时,谢觉哉小女儿谢冰茹的3个孩子因为乡村贫苦、缺少医药和营养而不幸夭折,谢觉哉十分痛心,但他依然没有因私情动公权,而是劝勉女儿振作起来、转变思想,发挥自己会织布的特长,在家一边做点田土、一边织布,努力打开困局。
谢觉哉屡屡拒绝深陷困窘的亲友们的请求,看似“无情”,其实背后支撑他的却恰恰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更深厚的真情。正是因为忠诚于党,才会毫不动摇地执行党的政策;深爱人民,才能克制公权私用;顾念亲友,才想教导他们独立自强。自立自强、纯朴正直的家风背后,是一位老共产党人权不为私、一心为公的坚强党性。
“能多做事即心安”
谢觉哉十分关心基层事业的发展,他曾多次去信亲友询问农村生产状况,从中了解基层经济、社会实情并提出中肯的意见,指导他们做好调研工作,改进工作作风,抓生产建设。1955年3月,他给侄女婿吴岂凡去信:“你做一个农业社调查工作,能把具体情况告我否?要一点不假,是啥说啥。”事后,吴岂凡呈上《水口农业合作社办社一年来的成绩和收获》,谢觉哉请人读信,并专门回信,就来信中的疑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有饲料的话,应该多养猪、养肥猪,有油、肉吃,又有肥料……双轮双铧的水田犁,两头大水牛背,好像耕得深一些,不知我地已使用否……你们的河堤有毛病,要结结实实地修好……烧的问题必须解决,从出煤地运煤来,学会烧煤,不然的话,树林就蓄不起来……”一个一个问题细细找出,一条一条建议娓娓道来,一位作风务实、汲汲为民的老党员形象跃然纸上。正如他在给两个儿子的信中写到的那样:“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他就会去做,而且是多做,做了开心。
谢觉哉给两个儿子的信
我们常说,人民干部为人民,干部二字干当头,谢觉哉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两句话。他对党的忠诚,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深刻理解、认同党的性质和宗旨,时刻俯身、向下张望,以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不移的群众观念,为基层事业发展注入坚强力量。
“居新社会,学新本事”
谢觉哉有着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在他看来,旧社会学文化,为的是“出人之上”,能吃到剥削饭;现在学文化,为的是会搞生产,能为人民做事,建设国家,即“利我”和“利他”的区别。他教导后辈们要“居新社会,学新本事”。他的孙子谢学安学的是土木专业,1949年他去信特地询问此事:“学安说在土木科毕业了,能不能起房子,做木活?如果能,那就学得对,如果不能,那为什么不跟谢九木匠或谭四铁匠当徒弟?”言辞之间十分强调学习的“落地效果”,即是否能付诸实践,用于发展生产。此外,他曾多次向办学的长子去信强调,学习要“务实”,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付诸劳动,只不过是早和晚的区别。当时不少人对学习知识都抱有学成出人头地、穿上绿长褂远离农作劳动的思想,谢觉哉在儿子的来信中敏锐察觉到问题,并犀利指出:许多农村的中学学生,都是农民子弟,好些部分并不会升学,仍从事农业,要把学校所能接触到的生产工作、合作社工作、地方组织工作、地方的发展远景,当作教育的重要材料,使在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也不感到生疏,而不是将读书和生产割裂。他在信中说:“试想,如果读了书,就不劳动,那社会会成什么样子?教育对人民有什么好处?”
社会会如何?对人民有什么好处?谢觉哉的反问,证明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面对什么境况,都能自觉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所谓“忠诚”,就是一颗心全向着党中央,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时刻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做到为党尽责、为民解难。在这方面,谢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对党忠诚,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用一生来践行的庄严承诺。谢觉哉对党忠诚、对民关切,对亲友严格要求,以坚定的信念、清廉的作风、务实的作为,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的卓越风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老一辈革命家为光辉榜样,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不断把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