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作者:曲青山    发布时间:2025-08-07   
分享到 :

毛泽东曾说过一段经典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反复教育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还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他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我们党执政后,要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态度。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的时候,曾提出了“人民就是上帝”的思想观点。据在毛泽东身边负责拍摄工作人员的舒世俊回忆,毛泽东在一次调研中,严肃地对干部说:“县太爷要为民办事,不能当官做老爷,不深入下层,只坐在家里听汇报,象牙塔里的干部是不了解民情的。”然后,毛泽东突然问陪同的地方领导:“你们信不信上帝?”大家鸦雀无声,毛泽东接着对大家说:“你们不信,我信!”干部们惊呆了,没有人说话。毛泽东看着大家说:“这个上帝是谁?他就是人民!谁惹怒了上帝,上帝是不留情面的,他必然要垮台!”

党的七大会场。新华社发

在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他讲过“上帝”的问题,那次他讲的是感动“上帝”的问题。他说,感动“上帝”,“上帝”会帮助我们搬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解放后在考察、调研的谈话中,他所强调的是惹怒“上帝”的问题。他说,惹怒“上帝”,“上帝”会让脱离人民群众的党员领导干部最终垮台。作前一个讲话时,我们党正在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斗争。所以讲话强调的是有全国人民大众的支持,我们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就是要坚定全党的必胜信念。作后一个谈话时,我们党已经在全国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正在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奋斗。在这个时候谈话所强调的是要高度警惕各种脱离群众现象的发生,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此保持警觉。毛泽东提出的这个思想和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语言生动,比喻形象,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思考。

这里我还想讲一个毛泽东要接近人民群众的小故事,从中可体会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高度重视。1949年,中共中央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平(今北京)。他们一行到达颐和园时得知中央社会部为了毛泽东的安全,把人全部清理出去了。毛泽东知道后很生气,他对中央社会部的同志说:“你把水全排干了,你那个鱼还讲什么安全?你就安安全全干死在那里,饿死在那里吧!”后来,毛泽东搬进了中南海,他很不习惯。有一天他想到郊区走一走。卫士说有纪律,没有批准不能去。毛泽东长叹一声说:“哎,这个规定没有错,但把我和群众分隔开不行啊!我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我是共产党的主席,人民的领袖,见不到他们还算什么主席,算什么领袖?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各级领导是鱼,人民群众是水,鱼离不开水,离开水,鱼就要渴死!”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这是他在参加革命几十年以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他对陪同的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提了三个要求:第一,不要派部队去韶山,也不要派公安人员去;第二,在行动上要给我自由;第三,到了韶山,我要广泛接见群众。在韶山,有一天他竟然与3000多人握了手。

我还想举一个有关彭德怀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在战争年代,彭德怀就说过:“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虽然这话是在几十年前的战争年代讲的,但是它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蕴含的深刻道理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事业。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的主要依据和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改进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本文出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项规定何以改变中国》】

(来源:“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