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是如何看待百团大战的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为坚决反对国内的投降倾向,振奋抗战军民,锻炼自身力量,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百团大战。本来,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制定的“1940年度肃正工作的根本方针”提出,当年要“为奠定东亚新秩序的基础—‘华北特区’的建设而奋勇前进。”而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狂妄企图,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仓皇应战、损失惨重,留下了不少记录。
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
百团大战“完全出乎日军预料”
通过现有资料来看,百团大战前,日军虽然多次强调要重视八路军在华北的活动,但实际上处于认识不足状态。百团大战后,日军颇有些给自己轻视八路军找补,在总结中说:在1940年7月前后,日军华北方面军“既已看到,在华北治安肃正中,作为最大癌患存在的是共军,讨伐作战也多以共军为对象,企图将其消灭”。但同时又认为“共产党的军事力量还未强大到如此程度,其作战方法也以游击战为主体;如遇我军进攻,除四散逃避外,尚不能集中部队对我军进行攻击。”因此,百团大战全然出于日军意料—“共军的这次奇袭使华北方面军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此后,“我军对共军作了重新认识,重整情报能力,努力改善治安肃正办法,不断提高效果。”
日军情报人员后来回忆称:虽然情报机构内部各部门都“在口头上都喊剿共第一,但对共军的实际情况认识不足,作战与政务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在‘百团大战’中之所以受制于中共,其原因即在于此。”
百团大战这种规模的战斗,事实上不可能毫无预兆。日军在受到打击后进行了复盘,就发现不少之前忽视的“共军攻势的征兆”:一是集结移动部队。“共军移动和集结其兵力,扬言是要与中央军一战,巧妙地转移、引诱、欺骗日军的注意力,从而大规模地集结其兵力。”二是进行侦查工作。百团大战一个月前,八路军“即令很多密探进行侦察”,主要是通过周边村民搜集情报。日军还回忆道:“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司令部所在地的阳泉,在盂兰盆会期间,发现很多平日未曾见过的健壮男子前来游逛,市场上卖东西的人有半数改换了新人”。三是转移民众。“此次来袭之前,井陉煤矿附近及其它地方的居民也有预先警觉而逃避的。”四是转运物资。袭击前,八路军“(采取)征用民夫、搬运工具等方法,积聚粮食等物资”。五是夺取破坏铁路的工具。“在石门地区发生丢失修理铁路的工具,以及铁路仓库起因不明的火灾等情况。”
百团大战发生后,日军从司令部到第一线警备队一致认为:“确有先兆,假如联系各种情况加以分析,共军的攻势或有可能判断出来,但当时考虑得太轻率了。”综上来看,百团大战之所以能够成功“奇袭”日军,除了八路军灵活娴熟的游击战术外,日军的麻痹轻敌也是重要原因。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破坏正太路
百团大战使日军损失巨大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日军自陈“损失巨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
百团大战是七七事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为交通总破袭战,主要是破坏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日军交通线。第二阶段是9月22日至10月上旬,主要任务是攻坚作战,对日军盘踞的一些据点进行攻击。第三阶段是10月上旬至1941年1月24日,主要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
关于以上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战斗情况,日军都有记录。例如在第一阶段,日军记录道:“石太路(即正太路,引者注)方面:奇袭石太路沿线的敌军为第一二九师约6000人及晋察冀边区第二、第十九团及抗日军政大学学生队等。8月20日夜,娘子关程家陇底、岩会、乱流、辛兴镇、芦家庄等地我各警备队,突遭敌奇袭,公路、铁路被破坏,因而各部队无法得到增援,孤军作战,终于将敌击退。独立混成第八旅团负责警备地区内的井陉煤矿,8月20日夜,遭到敌人内外夹攻的袭击,设备彻底被破坏。同蒲路北部方面:从8月20日半夜遭敌奇袭,同蒲沿线及其以西地区的我警备队虽将敌击退,但铁路受到极大损坏。”21日晨,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部从电话中接到报告说:“石太路到处正遭八路军袭击……”以后再无更详细报告,“有线、无线完全不通,立即陷入情况不明状况”。
再如第二阶段,日军记述说:八路军“自9月22日晨至10月2日奇袭了同蒲沿线的警备队,使日军蒙受相当大的损失”。“从9月24日晨,榆社、辽县之间的各警备队(独立步兵第十三大队)及东潞路的小滩镇警备队,同时遭到共军急袭。这是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第三八五旅所属的共军精锐部队,其兵力约8000人。榆社—辽县道路上的榆社、常家会、王景村、铺上、管头等地的警备队,虽尽力进行防御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大半遭到全歼(战死约八十人)。”
关于百团大战的战绩,至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1940年10月15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给日本陆军省的报告中说:“石太路破坏极为严重,规模之大无法形容,敌人采用爆炸、焚烧、破坏等方法,企图对桥梁、轨道、通信网、火车站设施等重要技术性设备,予以彻底摧毁。在进行破坏时,隐秘伪装得极为巧妙。”日本方面称关于百团大战日军伤亡记录的损失总数不详,但仍自挽颜面地说比八路军发布的日军伤亡数据要少,1940年“华北方面军的伤亡总数为,战死5456名,负伤12386名”。
人民群众“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
百团大战之所以能够重创日军有多种原因,最关键的一点是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能够准确获知情报、隐秘行踪、获得帮助。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团长片山总结说:“八路军的工作已深入到居民当中,村民正如‘空室清野’的标语那样,几乎逃避一空不见踪影,并且好像曾经积极协助八路军。因而在作战期间,日军的动向被详细地泄露给八路军,但在日本方面则对八路军的情报完全不明。”日军一个参谋也认为八路军的作战有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日军则往往陷入猝不及防的苦战。他说:“八路军的抗战士气甚为旺盛,共产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我方有的部队,往往冷不防被手执大刀的敌人包围袭击而陷入苦战。”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对日军心理会产生明显消极影响。日军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日记中写道: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在部分部队遭到全歼后,“以旅团长为首,将士似呈精神不振、士气消沉状态。”“在太行山第一次肃正讨伐作战之际,使其从涞源方面派兵配合第一一〇师团,旅团恐惧危险而踟蹰不前。”他原以为一些士兵阵亡“引起的悲痛”,“可诱发出复仇气概”,但“目前现实却相反,深属遗憾。”
百团大战结束后,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总结教训,认为“共军的民众工作,既广泛又彻底”。第一,从群众中成功搜集日军情报。“共军惯于事前进行周密侦察,特别在进行袭击的前一天派出便衣到靠近铁路的村庄,向村民探听情况。”第二,发动当地村民转运粮秣物资。“采用一村转一村的接力传递方式,难以判断其运送方向”。第三,动员熟悉日军的民众作为向导。“袭击时所用向导,采取拉拢或强制手段,使用平常与我军有接触的村民或被我军使用过而逃跑的中国人。”第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破袭战。“当共军袭击时,动员大批居民予以协助,首先切断通信电线和破坏道路,使日军难以相互支援,并孤立各个警备队。”面对以上事实,日军总结的教训首条就是要“笼络民心”,“应该抓住直接影响民众生活的切实问题进行治安工作”。但日军的侵略本质及其侵略暴行决定了他们必然不得人心,只能泥足前行。
关于民众工作对中共游击战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早有预见。他指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敌能使用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极端优势的兵力”情况下,“我之胜利,就建立在深入的民众工作和灵活的作战方法之上”。对于民众的支持与战争胜利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作为战场对手,日军当然无意为中国共产党张目,更何况日军在论及败仗时多有遮掩。但即便如此,从日军留存的记录来看,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胜利,也是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指出的人民战争的胜利。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研究员
来源:《百年潮》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