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纪录电影《山河为证》
守护抗战记忆 传承精神力量
8月14日,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四川首映礼在成都举行。图为映后互动环节,抗战老兵亲属登台接受献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供图
“天寒地冻,没有衣服穿,没有粮食吃。抗联战士是如何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存下来的……说句心里话,的确值得好好研究,这已经超出人类极限了。”
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山河为证》摄制组与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搜索小分队来到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被日军烧毁的密营遗址。拨开没膝的积雪和枯枝,锈迹斑斑的弹壳仍在原处,凝刻着往昔硝烟的痕迹。站在皑皑大雪间,队员张旭生感叹不已。
这是8月15日上映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的开场镜头。从凛冽寒冬出发,观众被纪录片一步步带回国家和民族长达14年的救亡图存历程——那些定格在黑白影像中的青春与牺牲,被赋予鲜活的面孔和炽热的心跳,穿越时空,向今天的人们传递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
“14年抗战历史始终有一条清晰主线,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总导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社会纪实节目部主任于鹏告诉记者。
“全景式”,是纪录电影《山河为证》的关键词之一。所谓“全景”,第一重含义是时间线的“全”——影片记录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抗战全过程。这也是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把14年的抗战历程,凝炼到104分钟的电影时长中?
要想避免迷失在繁复的历史信息中,又尽可能完整展现多维度内容,就必须先为电影确认一条清晰的主线。经过反复研讨并与专家学者交流,主创团队发现,14年历史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逻辑主题,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条主线贯穿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在每一次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引领方向。沿着这条主线,就能发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逻辑。”于鹏说。
“全景式”的另一重含义,在于叙事结构的立体与多维。影片将中国战场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格局中,突破传统叙事框架,以更宽广的视野还原历史全貌,既呈现淞沪会战、忻口战役等正面战场的慷慨悲歌,也刻画地道战、地雷战等敌后斗争中的军民智慧;既讴歌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烈的铮铮铁骨,也讲述王三子、王四子等无名英雄的故事;既展现中国军民寸土不让的英勇精神,也呈现苏联空军志愿队等国际力量的援华壮举。
从宏观战役到微观个体,从敌我双方视角到国际社会援助……透过大银幕,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行动,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诸多抗战题材影片中,《山河为证》的特殊之处在于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必须要做到真实。“我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先辈们为这一历史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胶片资料。”主创团队告诉记者,为还原历史真相,主创团队走访全国37家档案馆、博物馆,从庞大库藏中精心挑选出占影片80%的历史影像。“我们用真实的历史影像来讲述这14年的过程。”
这些真实镜头中,部分为首次公开。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曾在1938年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华报道抗战,前不久,俄罗斯方面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赠送了这些影像资料,其中不仅包含战场镜头,还有许多反映战场中个体的镜头。这些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细节,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然而,由于战争原因,当年留存的影像、照片和文字还是太少了。为此,主创团队在收集亲历者的回忆录和日记、国内外战争档案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技术创新,在影片中加入CG动画、老胶片修复技术,让历史人物得以“复活”。这些努力,化作观众印象深刻的画面:赵尚志跃马扬鞭的飒爽英姿,赵一曼怀抱幼子的温柔浅笑,八女投江的慷慨悲壮,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浴血抗敌……
“只让观众通过一个名字、遗址或文物去想象一个故事或人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借此将历史教科书上的名字变成‘活生生的人’,让观众记住他们的模样。”于鹏说。
“历史不全是遥远的过去,也包括活在当下的力量”
在主创团队看来,影片名称“山河为证”中的“山河”,既是具体的战场依托,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为证”,证明的是那段浴血抗争的历史与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
不屈,这一精神贯穿了整部电影叙事。有不少观众被影片中“寻找英雄王家川”的故事打动。记者了解到,主创人员在寻找资料时,注意到晋察冀边区刊印的《抗敌报》上的一则通讯《王家川没有死》。通讯写的是一个青年人去参军,自称王家川。工作人员不予登记,说王家川是战斗英雄,已经牺牲了。这个青年人说:“王家川是我哥,他牺牲了,我就叫这个名字;我牺牲了,我弟弟还叫这个名字。我弟弟牺牲了,我们一村还有百十个青年都叫这个名字。”
“这时,‘王家川’就从简单的名字变为一个符号。名字的传递,象征着一种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精神。”于鹏说。
影片中,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故事,同样让观众印象深刻。1943年3月18日,为掩护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82名官兵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以血肉之躯殊死阻击日伪军1600余人。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捅、用枪托砸、用小锹砍……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主创团队在侵华日军《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中找到这场战斗的详细战报,结合幸存者的回忆与烈士李云鹏的家书,以CG动画的形式“复现”了这场惨烈的战斗。当家书中“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的句子,与官兵们浴血奋战至最后一刻的画面重叠,许多观众瞬间泪湿眼眶。
“他们那么想家,却最终为国舍了家。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人,选择牺牲小家、保卫国家,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团圆。”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观众刘女士在观影后感慨不已。
影片中一处细节处理充满戏剧性:美国军官埃尔斯·卡尔逊,是首位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美军人士。当他途经西安时,恰好与一群来华支援作战的苏联飞行员相遇。
“这是这部电影被称为‘全景式展现’的原因之一。”于鹏说,电影不单展现发生在中国的战争,而是将其放在国际坐标系中看待。“不能简单地把东方主战场看成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它是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对抗法西斯的一部分。”
在主创团队看来,长期以来,西方的二战叙事体系对中国战场的历史缺乏客观公允的评述,以至于一些欧美民众对于东方主战场这一核心概念认知模糊。影片在最后部分使用了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领导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评价,就是希望让全世界能有一个更真实、更客观的认识。
“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离不开中国在东方主战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大校研究员李涛评价。
除了黑白影像资料,《山河为证》还包含彩色实拍的现实部分。主创团队循着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的足迹,前往黑龙江、河北、陕西、山西、江苏与香港等地实拍。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交织呈现,主创团队希望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抗战精神的延续。
“抗战这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它从未真正从我们生活中远去。怎么证明?我们现在拍到的这些现实部分就是最好的证据。它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有的地方留有战斗遗址和痕迹,我们守护着它;有的地方没有遗迹,像王家川那样只有一个名字,但当地百姓依然记得他们。历史并不全是遥远的过去,也包括活在当下的力量。”于鹏说。
“作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抗战精神从未褪色,始终能激荡起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看看镜头下先烈们真实的精神面貌,质朴而勇敢,天地有正气!”“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请记住这段历史,请记住我们的先辈用鲜血铸就的和平生活。”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网友留下观影感受。
不仅有《山河为证》。这个夏天,从银幕到展厅,抗战题材影片正以一种强劲的势头,引发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例如,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的《南京照相馆》,票房突破26亿元;讲述中国渔民救援英国战俘、抗击日本侵略者故事的《东极岛》,展现中国人民的血性与担当。
与此同时,线下展览也掀起“抗战热”。近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游客张明谦告诉记者,自己特意在暑期的北京之行中加入了参观抗战展览的行程,“通过看实物、听讲解,能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自开展以来,热度持续升温,累计接待参观者已超40万人次。各地举办的专题展览参观人数也显著攀升,南京博物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依托丰富馆藏文物和历史资料,引入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化展陈手段,生动呈现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程,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观。
为何抗战题材能在当下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于鹏看来,这源于情感上的强烈认同:“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空前团结、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是融入我们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始终能激荡起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我们希望展现一个真实、客观、公允的历史观,让今天的人们能感受到那段历史中前人的温度,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于鹏说,“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我们任重道远。”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和未来的。正如《山河为证》的片名——山河见证过苦难与辉煌,也必将见证新的奋斗与奇迹。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