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抗战精神烛照新征程

作者:关立春 王立新    发布时间:2025-09-01   
分享到 :

9月3日,无疑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胜利之日,也是一个浸着中华民族血水、泪水与汗水的日子。

李大钊曾说,大凡一个纪念日,是吉祥的日子,也是痛苦的日子;因为可纪念的胜利,都是从奋斗中悲剧中得来的。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习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把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打掉得几近于无。辛亥革命前,陈天华以笔蘸血,作《猛回头》《警世钟》。“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为唤醒沉睡的中国,陈天华竟愤而蹈海自尽。

历史的曙光,常常在最黑暗时闪现。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在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让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北。然而,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却第一个向日本宣战,并率先提出收复失地、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畔的枪炮声,彻底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睡狮”。

从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指出:“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抗战之初,国际舆论认为,中国不论在精神上或物质上都不够抵御外侮。然而,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中华民族充分显示出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从一盘散沙到万众一心,从忍辱偷生到抗战到底,抗日战争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锤炼、提纯和陶冶。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特使卡尔逊也在给总统的信中赞叹:“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军无精神不强。习主席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伟大抗战精神,淬炼了中华儿女的血气精魂,重铸了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前,强军事业又处在一个关键当口,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了最吃劲的时候。伟大胜利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我们要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遏制打压,完成好艰巨繁重的战建备任务,更加需要赓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新征程上,我们应把伟大抗战精神,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沃土,作为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的宝贵滋养,自觉赓续红色血脉,争当英雄传人。应学习和涵养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等抗战英烈身上特有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全力以赴去完成先辈们未竟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自古知兵非好战,强军备战卫和平。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深刻昭示:落后就要挨打,强军才能安邦。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我们应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必胜信心,聚力攻坚克难,把我们党领导的这支英雄军队锻造得更加坚强。应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模范践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担当。

(来源:《解放军报》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