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个逐步选择、不断深化的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李忠杰    发布时间:2025-09-01   
分享到 :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个逐步选择、不断深化的过程。当然也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困难和风险。在风险面前,在十字路口,能否作出正确选择,对于改革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辩证发展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国外有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已经发生变化。多年来,不时有人问,改革开放为什么不先作充分的理论准备?应该先从理论上讨论清楚,然后再改革。这其实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空想。理论来自实践,群众能不能接受理论,也要靠实践。在当年那种历史条件下,很多问题如果不通过实践,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理论。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再用理论认识来指导实践。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端正了思想路线,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允许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这是实践的需要。如果还不允许农民分田包干,就大张旗鼓地讨论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在那种思维非常僵化的环境下,能讨论出什么结果来呢?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吵得天下大乱,但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相反,从实践开始,大家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和发展,不用太大争论,就认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这就是水到渠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至于怎么实践,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开放以后重提“摸着石头过河”,本意不是说不需要理论指导,而是指改革的方案必须先进行试验,看看在实践当中会产生什么效果,是否行得通。这其实是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就像特区一样,一开始谁能说一定有把握?没把握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专门划出一个区域,先在里面试验,试好了,就推广;不成功,就关掉。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实践当中产生的。在实践当中才能形成理论认识,思想上也比较容易统一。没有实践作基础,光是空谈,根本不会讨论出什么结果来。

改革开放经过了这么多年,建立了不少新的制度体制,也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政策已经很配套。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不能着眼于一个地区、一个点。只要推出某一项政策,往往就是全国通行的政策。必须要看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做顶层设计,需要实行整体性的协同。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加强顶层设计。尽管如此,“摸着石头过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改革依然有试点。自由贸易区,还有各种示范区、新区等,都是先试点。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辩证发展的过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党积累了大量关于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改革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将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改革的科学理论用于指导改革实践,必将推动改革全面深化。

如何认识改革中出现的认识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出现,新难点接踵而至。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认识和观念也有一定差别,对于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观点甚至大相径庭。

比如说,改革有没有共识?能不能形成共识?这丝毫不是什么伪命题,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回答并且必须回答的真问题。改革当然要尽可能形成共识。至于共识到什么程度,那是需要努力的。力争形成最大程度的共识,这是改革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真理还分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呢。譬如,要和平,能说它错吗?虽然全世界都希望和平,但也不一定个个都想和平,它只是相对而言的总体概念。全世界都希望和平,但并不等于全世界都已经和平。要和平是真命题,不是伪命题。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本趋势、未来前景以及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选择的重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改革的问题,意义依然重大。正因为重要,一个社会的认识是不是能够完全统一?也不见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这么多年,还是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些正确的思想,有些人接受了,也有人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邓小平同志才强调“不争论”。理论工作者的思想总是要走在前面一点,认识清楚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引领整个社会提升思想理论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仍然要鼓励探索、鼓励思考,但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要尽最大努力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最大限度发挥改革的合力,减少改革的思想阻力。

辩证看待中国改革开放“模式”

40多年来,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然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概括。一是通过改革开放把中国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建设得更好,本身就是一个很伟大的成就,既是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走出了一条通过改革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多创新、丰富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仅拯救了社会主义,而且发展了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三是中国的发展增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中国发展,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譬如,脱贫攻坚这么大的贡献,怎么取得成功的?当然是靠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能解决贫困问题吗?

中国改革开放的做法提供了经验,但是否用“模式”来概括,要辩证地看。客观上,它确实是世界上几乎独一无二的“模式”,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个“模式”还要发展,还要前进,还要不断完善。另外,要正确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不要自己把它当成一个模式在世界上推广。过去我们吃了很多照搬别人模式的苦头,我们不会要人家来照搬我们的模式。我们有好的经验,可以向世界介绍,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也可以支持他进行尝试和实践,他认为哪个经验好就选哪一个。归根结底,这是人家的选择问题,我们不能越俎代庖。

改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前,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改革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改革均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也遇到一些新的障碍。那么,如何看待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

首先要说明,当年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首先涉及社会主义的标准问题,还有谁有权认定的问题。所以,现在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到底是指哪些国家的改革,很难界定和回答。为了简单明了,不涉及复杂问题,这里讲社会主义改革,只讲我们中国自己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当然会遇到很多新的实际问题。当前,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关税战、单边主义、霸凌主义、逆全球化等,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全球化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有时候会顺利一点,有时候可能不顺利一点,有时走点儿回头路,这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也一样,有时候快一点,有时候慢一点,这也没什么稀奇。

总体上来说,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就再回到完全封闭的状态,更不能说“改革开放搞坏了”,“改革开放没有必要,现在应该退回去”,这些都是不行的。封闭解决不了自己的发展问题。以科学技术为例,我们固然要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特别是关键领域的技术,这是应该的,但我们不可能包打天下,以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才能发展科学技术,别的国家没有科学技术,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这是典型的夜郎自大。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但也要对外开放、对外交流,通过交流提升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全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各领域都提出了新要求,必须以科技促改革,以改革促科技。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机器人、智能化、大数据的发展,引起的不仅是人类消费方式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生产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必然会要求调整和改革相应的管理体制。

此外,还有科技伦理问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然会提出一些伦理问题,甚至人类的生存都可能会面临威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有一天它能自主思考,会不会达到人类无法控制的地步?这极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合作,认真研究人工智能涉及的科技伦理问题,明确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这些问题一个国家肯定解决不了,必须大家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迅猛发展的过程,要相应地去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体制乃至国家治理体制,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很容易落后。

(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