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真相 开创美好未来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湾,海风裹着沉重的历史,拂过“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当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落下最后一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终于在法西斯的溃败中渐渐散尽,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光辉,照亮了被战火啃噬得满目疮痍的世界。
在这个被永久铭刻的瞬间,《大公报》记者朱启平捕捉到一名年轻水兵的声音:“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朱启平想起这场战争中流血成仁的将士与流血牺牲的民众,在心中默念“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
80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立于庄严的历史节点,举行盛大的纪念,既是对长眠先烈的告慰,让他们看见自己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如今已是国泰民安;也是对每一名生者的提醒:历史从不是任人涂抹的画布,当怀着对真实的敬畏去铭记,和平从来不是轻易拥有的馈赠,要揣着对未来的清醒去守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唯有带着不褪色的记忆走向未来、开创未来,才能避免战争悲剧在人间重演,让人类共同向往的和平与繁荣,在一代又一代的珍视与传承中,得以恒久延续。
一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的这句话,道破了历史对于人类的意义——它是过往的镜鉴,是未来的向导,更是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得以存续的精神根系。
回望二战,亚洲的城池在炮火中坍塌,欧洲的田野被鲜血浸染,非洲的村镇遭无情践踏,就连太平洋上的无名小岛也硝烟弥漫。这场战争带来的伤痛触目惊心,军队与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3500多万同胞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尤难忘,1937年12月13日,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
时间或许会抚平表面的伤痕,但心底的记忆不能褪色。绝不让历史悲剧再次上演,这是我们对那些为人类自由、正义与和平献身的英灵的承诺,也是对无辜亡灵的告慰。
中国青年对于历史的珍惜和敬畏,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具体的人、具体的行动组成的。战火纷飞时,有年轻人为了真相挺身而出;和平年代里,有年轻人为了打捞记忆默默奔走。一代代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民族的过往牢牢守护。
近期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便源于一段真实往事:1938年1月,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冲洗日军胶卷时发现暴行画面,悄悄把照片做成相册,藏进厕所的土墙里。后来相册被同学吴旋发现,二人接力守护,直至抗战胜利。这本相册,最终成了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铁证,也成了爱国青年守护历史真相的见证。
这些年,还有很多青年,通过购买二手物品、老照片、旧报刊,一点点搜集日军侵华的罪证,然后捐给博物馆、历史研究机构。这些行动没有轰轰烈烈的声势,却用最扎实的方式,让历史的细节不再消散,也让“铭记”两个字,在年轻一代的接力中愈发清晰、愈发有力。
历史是我们来处的证明,是为人类的共同记忆立传,让曾经的故事有处安放;然而,在有些人眼里,历史被扭曲成了另一种模样:以遗忘为傲,将本该铭记的一切,当作可以随意丢弃的过往。
在日本国内,美化甚至否定侵略的歪理邪说从来没有停过。有人玩弄文字游戏,使用“终战”替代“战败”的表述;有人只强调日本作为“核爆受害国”的身份,企图用片面的悲情叙事博得同情;还有人抛出“卸下历史包袱”的论调,本质上是拒绝反思、不愿承认侵略的事实。
广岛核爆幸存者田中信夫说:“当我们说‘后代无责’时,实则在说受害者该死。真正的和平,始于承认加害并阻止悲剧重演。”诚哉斯言。真正的和解,理应是加害者以坦诚的态度忏悔,以实际行动弥补,让历史教训成为和平的基石。
二
中华民族是懂和平、爱和平的民族。我们铭记历史事实,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不是要延续仇恨、纠缠过去,而是想以史为鉴,唤起更多人对和平的向往,守护人类用巨大牺牲换来的和平成果。
1945年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代表第一个签字。日本投降以后,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经中、法、苏、英、美以及大多数其他签署国批准正式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也被定为“联合国日”。
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尽管在近代史上历经凌辱,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
对于那些真正珍视和平、诚恳反思历史的日本人,中国人民始终带着善意与尊重。我们知道,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不在普通民众;也始终相信,正视历史的人,终会和我们站在一起,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今年3月,一场特殊的合唱音乐会在南京举行。现场,日本老人牵起中国孩子的手,用中日双语共唱《紫金草的故事》等歌曲,传递对和平的向往。紫金草即二月兰,1939年,日本军医山口诚太郎为忏悔侵华战争,将其从南京带回日本栽培。如今,紫金草已开遍日本,成为“和平之花”。
“我是日本人,却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曾做过如此残忍的事情。我下跪,是为了向逝去的人们表达歉意。”日本青年加藤飒人来到中国以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下跪,还把参观中国抗战纪念设施的视频发到日本社交平台,想让更多同胞了解历史真相。不少网民点赞说:“你不是日本鬼子,你是日本友人。”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当日本遭遇地震和海啸之时,中国民众、留学生和华侨华人竭尽所能驰援救助。我们同样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新冠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的硝烟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交织叠加,持续冲击着人类和平与发展。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近年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等青年交流平台发挥积极作用,中国青年与世界各国青年分享经验、贡献智慧,为世界和平发展凝聚青春共识,贡献青春力量。
历史不容篡改,正义必须捍卫,和平需要维护。当人类再次站在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十字路口,青年当以行动定义未来。
三
当然,对历史最深沉的致敬,并非停驻于追忆,而是带着勇气续写新篇、创造新的历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彻底终结了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遭挫败的屈辱,更像破晓的曙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论鲁迅》中明确:“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维护全民族利益的立场,坚持推动和维护全民族抗战,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虽然日本侵华粗暴打断了中国自近代以来艰难铺展的现代化进程,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日子里,从未停下对民族复兴的求索。西南联大等高校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在艰苦的环境里,走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诞生了不少重要的科研成果;东部国土沦陷后,大量工厂迁往西部,让西南、西北的一些内陆地区,第一次有了近代工业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这一点,抗战时期的中国已经证明,今天的中国更是如此。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管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都挡不住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民族危亡之际。研究者发现,在歌词修改过程中,最初文稿中的“中国民族”改成了“中华民族”。一字之变,将所有中华儿女凝聚成一个命运与共的整体,让“共赴国难”升华为整个民族血脉相连的集体呼号。
今天,这首回荡在每个重要场合的歌曲,早已超越音乐本身。它不仅时刻提醒我们,莫忘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过往,更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铿锵,把团结奋进的力量,持续传给新时代的中华儿女。
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日夜攻关、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播种理想、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上守护生态,还是在社会服务的岗位上传递温暖、在卫国戍边的哨位上筑牢防线,无数青年都因这份精神共鸣,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合力,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并肩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战精神,像一座巍峨的丰碑,立在民族记忆的长河之畔,见证那段山河不屈的峥嵘岁月;又像一支不熄的火炬,燃在伟大复兴的奋进路上,照亮中华民族披荆斩棘、迈向光明的脚步。
历史从未远去。今天我们铭记历史,就要讲好抗战故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既不辜负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也不遗忘人类历史上的惨痛教训。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开创未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出照亮时代的绚烂光彩。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