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与生命铸就的胜利永载史册

作者:廖志松 马 铮    发布时间:2025-09-03   
分享到 :

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唤起深沉的民族记忆。

2025年9月3日,中国和世界的“胜利日”时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沉沦与奋起、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将在这里交汇,表达着一个民族对胜利的纪念、对历史的思考、对和平的珍惜。

“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1945年9月3日,《新华日报》新闻版正中位置,刊登了毛泽东同志笔力遒劲的题词。次日,这家报纸在报道前一天重庆举行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时写道:“会场上空系一活动地球,上书‘世界和平’等字样,市民都仰首翘望。”胜利,解放,和平,多么振奋人心的词汇!亲眼目睹日本签署投降书的中国战地记者朱启平在《落日》中写道:“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劫后重生的普天同庆,永享和平的殷殷期盼,中国和世界再度一起站到胜利的旗帜下,呼唤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6年局部抗战、8年全面抗战,神州大地烽火连绵,中国共产党如中流砥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不屈意志、“一草一木一忠魂”的巨大牺牲,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激荡起救亡图存、奋勇自强的洪流巨浪,一个渡尽劫波的国度踏上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正如当时的一位学者所写:“在这时期内,不惟高度发扬了民族的优点,而且也孕育了建国和复兴的种子。”

这一伟大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二战》一书中写道:“中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参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还为了所有同盟国的胜利。”整个二战期间,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长期牵制着日军最主要的兵力,逼迫日军北上未果、南进受挫,德日“夹击苏联、会师近东”的阴谋终成泡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这样评价:“中国将士英勇作战,在抗击穷凶极恶的侵略势力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那地狱般的日子里,中国作出巨大牺牲,应该得到世界更广泛的认可。”

胜利有多辉煌,牺牲就有多悲壮。历史之鼎上镌刻着牺牲的重量与数据:14年山河不屈,中国一半国土被日寇践踏,930余座城市被敌侵占,2.6亿国人卷入战火;14年浴血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380万将士喋血疆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战争的苦难惨绝人寰,战争的记忆刻骨铭心,中国的抗战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

胜利既能激发情感的力量,也能赋予理性的启迪。对于80年前的这场战争,如果看不到伟大胜利的根由,就看不清大势与走向,无法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应有的启示。时间的风雨洗刷着昨天的记忆,我们用鲜血铸就的和平格局是否坚实?二战后建立的现代国际秩序能否得到维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又潜伏着哪些风险与挑战?回答好这些考题,不仅需要“天涯静处无征战”的美好祈愿,更需要“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强大实力。循此回望历史、反思战争,才能听到真理的声音、擎起正义的火炬,推动人类文明的绵延赓续。

历史不容忘却,再久的岁月也无法抹平;和平不能被践踏,再远的前行也要始终捍卫。当下,“铸剑为犁”仍是人类文明的美好愿景,但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胜利来之不易,和平需要捍卫。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国必须强军。中国军队不仅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坚信,中国军队越强大,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越有力,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保障。

习主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今天,中国人民将以大阅兵的形式,向这个用苦难与辉煌书写的伟大纪念日致以崇高的敬礼。“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天安门上的一砖一瓦,都将见证受阅官兵豪气干云的威武气概;长安街上的一草一木,均能听到受阅将士震撼大地的铿锵足音。这是强军兴军的交响,也是捍卫和平的誓言。流淌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血脉的英雄部队整齐列阵、披坚执锐,时刻准备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为人民而战,枕戈待旦、引而待发,慑战止战、决战胜战,必将用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紧紧挽住和平的臂膀。

(作者单位:32134部队)

(来源:《解放军报》202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