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9月2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在京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上将政治委员凌焕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作主旨发言
曲青山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是一个重大历史结论,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4年历史所作的正确总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组织者、抗击者;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巩固者、维护者,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并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抗日战争正确战略战术的提出者、指导者、引领者、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抗日战争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历史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作主旨发言
高翔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是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推动世界长期和平和共同发展的伟大胜利。中国最早揭露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本质,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树立起第一面正义的旗帜。中国开辟并支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战略全局中的东方支柱。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抗击侵略凝聚全球正义力量。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胜国,中国在战后的角色,实现了从战时浴血奋战的东方主战场到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建设者的历史性转换,不仅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格局,更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要铭史增信,深刻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以史为鉴,坚定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深化抗战史、二战史研究,共同阐释正确二战史观,共同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支撑,为人类和平事业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上将政治委员凌焕新作主旨发言
凌焕新指出,习近平主席在讲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将取得伟大胜利的深刻启示高度概括为“三个必胜”: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三个必胜”,把握战争与和平这一人类永恒主题,标定了考察人类战争史、文明史和发展史的价值坐标;着眼变局与乱局这一当代发展困境,给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答案;直面合作与对抗这一人类前途选择,坚定了共建美好世界、共创光明未来的战略自信,是我们汲取历史智慧、把握时代特征、共谋人类和平发展良策的重要思想武器。从历史观看,只有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才能捍卫历史正义、信守和平承诺、通过人民鉴定。总结历史经验,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伟大民族精神,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重要法宝是全面的全民族抗战,重要条件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史为鉴,争取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必须坚定正义必胜的信念,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必须坚定和平必胜的信念,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必须坚定人民必胜的信念,始终站在世界人民的一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德米特里•诺维科夫,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张树军,希腊外交部前部长、色雷斯德谟克利特大学教授乔治•卡特鲁加洛斯,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石田隆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少将主任王鹏,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先后作了大会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李文堂发言
李文堂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但有力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战争理论与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国人民进行了文化抗战,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文化自觉与文化主体性极大增强。中国以植根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积极参与战后和平秩序的重建,为巩固战后国际和平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德米特里•诺维科夫发言
德米特里•诺维科夫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击侵占中国广大地区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赢得了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苏联始终是其中最坚定的盟友。中国人民的抵抗运动有效挫败了日本独霸亚太地区的图谋,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各方团结进步力量共同捍卫世界和平,苏联与中国的联盟成为其中的重要支柱。
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张树军发言
张树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既是对二战经验教训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全人类宝贵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必须充分肯定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全面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巨大贡献。
希腊外交部前部长、色雷斯德谟克利特大学教授乔治•卡特鲁加洛斯发言
乔治•卡特鲁加洛斯指出,中国14年抗战既是全国范围也是全球范围的共同抗争,在削弱轴心国势力、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自由、主权及正义的价值观同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之间的道德博弈与政治斗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一以贯之为全球和平与合作作贡献,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等重要倡议,是团结一致战胜法西斯精神的当代表达。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发言
张宏志指出,二战的胜利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人民的力量决定了二战的胜负,也深刻影响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国际政治的走向。人民的普遍觉醒和奋起反抗是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定性力量和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障。战后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应运而生,尊重各国平等权利的国际关系准则得以确立,人民的意志已成为不可轻侮的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石田隆至发言
石田隆至指出,战后日本社会存在一个特殊现象:战争亲历者往往只讲述战争时期的苦难与其受害经历,却对加害事实及其责任保持缄默。在这片集体沉默中,从新中国归国的战犯群体却成为例外。尽管长期受到日本社会压制,被贴上“洗脑”的标签,他们却能持续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自身的加害事实。从新中国归国的战犯群体能够坚持和平证言直至晚年,与新中国战犯审判的独特举措有关。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少将主任王鹏发言
王鹏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得来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赢得这一伟大胜利,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捍卫世界和平和正义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历史启示我们,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能打赢才能有力遏制战争,才能确保和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之师。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发言
王建朗指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的形成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基本要素。这一阵营中既包括了老牌殖民主义强国,也包括了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的弱国,既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也包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些原本处于对立状态的国家,在经历了若干挫折和思考后,形成了最广泛的国际联合,使得反法西斯同盟国在综合实力上全面压倒法西斯轴心国。
第一小组讨论现场
第二小组讨论现场
第三小组讨论现场
第四小组讨论现场
与会专家学者分成4个小组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从宏观视角切入,深刻阐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基本经验、历史启示;有的聚焦具体事件和群体,进行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发人深省;还有的探讨历史观和方法论,对一些歪曲二战历史真相、否定二战胜利成果的错误认识进行了驳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潘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敏超分别代表本小组汇报了交流讨论情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作研讨会总结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作会议总结。王均伟指出,这次研讨会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召开的,旨在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会议规格层次高、代表性广泛、成果丰硕,积极回应了当前的理论关切,充分反映了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新认识,进一步筑牢了世界各地学者交流的平台。通过深入研讨,中外专家学者在充分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正确认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等方面取得了广泛共识,提出了有见地和启发性的观点,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全国党史界、社科理论界、军队系统的专家学者、研讨会论文作者,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美国、阿根廷、巴西、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索马里、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等共150人参加研讨会。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