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钟鸣警仪式从这里走向全国

作者:范丽红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

残历碑广场。作者供图。

观众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沉浸式抗战场景参观。作者供图。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9月18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将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代表中华民族14年浴血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艰苦历程的警示钟撞响14下后,9时18分,全国百余座城市将与沈阳一道同时拉响防空警报,主要街路的机动车停驶鸣笛,火车、轮船也将拉响汽笛,共同参与纪念活动。庄严、肃穆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这座抗战文化地标走向全国,警示民众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从未忘却的纪念

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是沉重而深刻的。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人们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1991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60周年之际,沈阳市委、市政府响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柳条湖原址边上建成“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对外开放。其馆舍就是如今的标志性建筑——残历碑。

巍然屹立的残历碑,因其造型酷似一本巨大残缺的日历而得名。碑高18米,面阔30米,进深11米,其左侧碑文上书:“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右侧镌刻着那个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小,18日,星期五,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这个日历是残缺不全的,因为在残历碑上还密布着千疮百孔的累累弹痕,这累累弹痕形成了一组组隐约可见的骷髅群,好像千万个灵魂,穿越时空,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注目凝视之间便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段痛苦的历史记忆深处。

尽管当时碑馆合一的纪念馆仅有200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却从此成为沈阳市牢记国耻、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振奋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铭记九一八事变的固化载体和独特空间,也是沈阳抗战文化地标的起点。

从鸣警到撞钟

1995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沈阳夜空,正在沈阳市内行驶的车辆全部停驶鸣笛,沈阳人以一种全新、特殊的方式来铭记九一八事变。

提出这一建议的市民,名叫郝松青,是沈阳长城桥胶带总厂的一名退休干部,当时已经70多岁。他在工厂武装部工作期间,了解到每年的“五一”“十一”假期前,沈阳市人防办都会进行防空警报试鸣工作。199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64周年纪念日。9月9日,他提笔给沈阳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警报声响传播范围广,尖锐的声音能够刺激人们的神经。建议将沈阳市秋季试鸣警报,改在每年的9月18日晚上10时20分,通过鸣响防空警报,警示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沈阳市高度重视这一建议,市委宣传部、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等部门紧急运作,使“918鸣警”这一市民建议得以迅速实施。

9月15日,《沈阳日报》刊发沈阳市委、市政府定于9月18日晚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的通告。9月18日当晚,同时在沈阳市区的9条路、18条街行驶的机动车辆均停驶鸣笛,行人驻足肃立。沈阳市电视台停播节目,插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

媒体集中报道之后,沈阳鸣响警报之举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大家都感到,沈阳的这一声警报,来得太及时、太有力!很多城市打来电话,了解有关情况,表示要效仿沈阳的做法,在相关纪念日鸣响警报,对市民进行国耻教育。

1996年年初,在沈阳市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12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对沈阳市首次在9月18日夜鸣响警报给予高度肯定,建议在每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鸣响警报3分钟,作为沈阳市永久的纪念活动持续开展,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同年举行的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上,10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相同议案。同年5月,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人防办将办复情况报告各位人大代表:采纳建议,认真实施,保证每年“九一八”晚10时20分准时鸣响警报。

1999年9月18日,历时两年扩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广场上建起一座钟亭,上面悬挂着一幢高2.38米,直径1.6米,重达4.2吨的铜铸警示钟。这面警示钟是在扩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捐款、捐物的活动中,热心市民姜红旗先生捐款50万元,以铸造“勿忘国耻”警世钟的形式捐赠给扩建办公室,由鲁迅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残历碑设计者——贺中令教授设计铸造而成。警世钟正面铸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背面铭文则记述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钟裙上是呐喊的人体群雕,寓意着抗争和奋斗。

随着警示钟的问世,每年“九一八”纪念鸣警仪式正式演变为“撞钟鸣警仪式”。届时沈阳全城拉起防空警报,主要街道行驶车辆停驶鸣笛3分钟,各界14名代表作为撞钟手,撞响14下警钟,寓意中国人民坚持不屈不挠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14年抗战岁月。

从1999年起,每年9月18日,社会各界代表会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仪式至今已连续开展26年,成为广受关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国家级重要活动。

从沈阳走向全国

今年6月,在国新办发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0项重点活动中,以辽宁省委、省政府名义,在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位列其中。

强烈的仪式感、广泛的参与性是“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的特点。从2001年九一八事变70周年起,原本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间22时20分举行的鸣警仪式,调整到晚9时18分举行。这一大规模、全市参与的纪念仪式,通过沈阳不断传导到其他城市,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记忆。2006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75周年之际,辽宁省暨沈阳市“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残历碑前举行,辽宁省14个城市首次同时鸣响警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城市自觉加入此行列。

2011年9月18日,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之际,原本在晚间举行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改为上午9时许举行,并正式开始向全国转播,以便更多人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全面增强活动的纪念功效、参与度和影响力。这次活动,首次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省委、省政府共同举办,东北三省同时拉响警报,全国100多座城市拉响防空警报,共同铭记九一八事变。

一次次敲响的警示钟、一声声尖锐的警报声,就是要让历史的声音始终响亮,历史的记忆始终清晰。铭记“九一八”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深沉回望,是对未来的深层思考。

九一八事变虽然发生在沈阳,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占的历史地位,早已超越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成为警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

(作者:范丽红,系“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