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赓续中华文脉

作者:齐卫平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领衔撰写的《赓续文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赓续中华文脉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参考。

全书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即通过历史考察和历史比较来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赓续中华文脉”。探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议题。然而,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条件创造新的问题意识。全书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从整体上重新考量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历程。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林林总总的振兴中华文化的理论设想,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扭转了“文明蒙尘”的被动态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社会实践中书写现代文明篇章。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处境,揭示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对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多重影响,揭示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决裂”。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而且找到了通向这一最高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等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方法。放眼世界现代化史,传统往往被视为现代化的阻力。比较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始终在场、发挥支撑作用并获得生命更新。这些特点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的文化自觉能力。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涵盖中共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全景式呈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近代中国激烈批判传统文化的现象反映出仁人志士对中华文化的内在问题与外部冲击的反思,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这种反思和探索,尤其体现为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思想方法上实现由片面批评传统文化到辩证审视传统文化的转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理论课题,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理论,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层面阐明传统与时代、民族性与世界性、形式与内容、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等命题,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解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课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等理论,在社会主义文化层面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发展路径,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全书既讲清楚主流主脉,又总结历史经验,完整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认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图景。

全书从认识和对待两个维度揭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多重关联,对理论文本和实践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性质、前途、民族性与世界性、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属性等要素,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论域。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社会动员、战略策略制定等实践中,既有吸收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比如“实事求是”“党性修养”等;又有身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日用而不觉”。可见,理论认识与实践行为并非亦步亦趋的关系。比较而言,理论认识具有显性、原则性、理想性的特点,而实践行为更多地体现为隐性、灵活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更加深刻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生命更新的积极作用,使其中的优秀因子得以重铸升华;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积极作用,使其中的价值追求化为文明新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摆脱了在欧洲徘徊的命运。这从历史层面揭示“第二个结合”“魂脉”和“根脉”等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内涵,揭示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面向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赓续文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传统文化》从新的问题意识出发,深刻揭示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的规律性特点。这一历史进程首先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史,是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正是在“旧邦新命”中实现不断发展的,而文明互鉴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开启“旧邦新命”,但也面临着“古今中西之争”,面临着通过国力强弱而论定文化优劣的现实境遇。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指导而穿透重重迷雾,并依托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而推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因此,我们需要汲取历史经验、保持历史定力、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齐卫平,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