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秋”

作者:朱延涛    发布时间:2025-09-28   
分享到 :

中国古代文人常怀悲秋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一语道尽他们心中秋日的萧瑟、枯败与荒凉。这句诗揭示了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秋”之情,即“睹落叶而心生悲伤,感秋风而情动凄怆”。

然而,秋天只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秋风秋雨愁煞人”吗?

当然不是。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蕴藏着诸多美好。比如,“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金桂飘香,“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菊花盛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硕果盈枝,以及“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皎洁明月。

这些都是古代诗人对秋景的赞赏。然而,把对秋的礼赞,推到生命体验和革命精神新高度的,是毛泽东同志。这生动体现在他的诗词中。

壮丽画卷:“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在毛泽东眼中,首先是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画卷。1925年秋,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如诗如画的秋色和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回忆起过去的峥嵘岁月,他不禁心潮起伏,纵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一壮丽词章。

词的上阕,宛如一首秋日的颂歌。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一气呵成,笔触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磅礴。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湘江秋景尽收眼底。远山近水、天上地下、视野辽阔、境界宏大,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色明丽、鲜艳夺目,实乃“霜叶红于二月花”。百舸争流、鹰飞鱼翔、生机盎然,活力无限。毛泽东由衷赞叹“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毛泽东以胸怀宇宙、囊括四海的气度,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仰天长问。这既是对宇宙苍穹的发问,也是对现实人生的反思,更是对革命精神气概的抒发!

毛泽东不是悠闲自适的文人,而是豪情万丈的革命家。这种壮丽的秋景与当时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深知,唯有革命胜利,大好河山方能显得分外妖娆;只有解放劳苦大众,才能真正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志豪情。

革命豪情:“战地黄花分外香”

除了对秋天自然的赞美,毛泽东眼中,秋天还被赋予另一层革命豪情:“战地黄花分外香”。秋天,寄寓着战斗的精神、革命的激情。

1929年6月,由于一些重大问题,领导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同年7月,他身患疾病,前后持续几个月时间。同年10月,毛泽东来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继续养病,就住在临江楼。

重阳节这天,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他感到心境格外开朗起来,挥笔写下《采桑子·重阳》这激扬的词章。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还没有收到党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还不知道自己的正确意见已被中央采纳。换言之,彼时的他依旧身处逆境,然而他并未怨天尤人、意志消沉,依旧对革命的未来满怀信心。

你看,在他开辟的这片红色根据地上,英勇的红军与敌人多次鏖战,开出的菊花也因浸润了烈士的鲜血而格外芬芳。这既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的崇高赞美,又流露出对根据地的深深热爱。词的下阕,仅用一个“劲”字描绘秋风,恰到好处,生动凸显了秋风强劲有力的特质。

随后,作者先言秋风“不似春光”,又巧妙反转,称其“胜似春光”。此句不仅赋予秋风以蓬勃的生命力,还展现了他豁达激越、超凡脱俗、乐观自信的人格魅力。

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寥廓壮丽的远景,寄托着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毛泽东坚信,我们的革命就像秋风涤荡万物一样,一定能扫除一切“害人虫”,把国民党反动派彻底消灭干净,从而创造出“寥廓江天万里霜”般绚丽而澄明的世界。因此,“寥廓江天万里霜”,并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而正是诗人在另一首词中表达的“万木霜天红烂漫”。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发起大规模“围剿”。毛泽东灵活运用诱敌深入策略,于12月30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龙冈地区组织了一场出色的伏击战,一举歼灭敌第18师9000余人,俘敌前线总指挥兼师长张辉瓒,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毛泽东为此豪情满怀,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篇充满革命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的词章。

深秋时节,为何在一些人眼中多是“红衰翠减”,景象萧条冷落,而毛泽东却能慧眼独具,看到那“万木霜天红烂漫”的壮丽景象?

我想这来源于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高昂的革命豪情。万木经霜而变红,是树叶与风霜斗争的结果,也暗合了诗人的斗争精神。

“万木霜天红烂漫”,既描绘了景致,又抒发了情感。你看,千山万木一片火红,绚丽可爱,生动展现了根据地红红火火、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这正是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丰硕成果,也是“天兵怒气冲霄汉”奋勇杀敌的战场。“红烂漫”,不仅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根据地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激发了他带领队伍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昂扬斗志。

伟人意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萧瑟秋风今又是”这句词化用自曹操名作《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954年夏秋之交,毛泽东来到北戴河游泳,此处距当年曹操观沧海的碣石山不远。如今,碣石山已沉入海底。他追忆起曹操当年的踌躇满志,不禁心有所感,挥笔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一词章。尽管秋风依旧萧瑟,但那个战乱频仍、民众流离失所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已是“换了人间”。

那么,这个换了的人间究竟是怎样的呢?它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所展现的生机勃勃、人才辈出;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所形容的欣欣向荣、安居乐业;是“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所体现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所描绘的自由祥和、蒸蒸日上。这个新的人间,正是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带领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而创造的。这种改天换地的大胸怀、大气魄,彰显了诗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崇高理想。

可以说,中国历代诗人中,从来没有谁能像毛泽东这样,赋予“秋”如此昂扬、激越的格调。在毛泽东眼中,秋从来不是“离人心上秋”的落寞惆怅,而是辽阔壮观,绚丽多姿,风光无限;是成熟旺盛,自由奔放,生机勃勃;是火红理想,战斗激情,革命精神。

毛泽东诗词中的“秋”,带给我们的整体感受,便是那“恰同学少年”般的青春激扬,“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坚定自信,“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豪迈,“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淡定,以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宏伟气魄。

来源:《解放军报》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