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家和民族—感受革命先烈的瞩望

访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佟国波

作者:管筱璞    发布时间:2025-09-28   
分享到 :

一件文物,一段峥嵘;岁月无言,山河为证。14年抗战从这里开始,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尊严,用鲜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写下悲壮而光辉的一页。这些革命先烈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记者采访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佟国波。

记者: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佟国波:一支刻写文件的斑驳铁笔,承载着地下工作者张宗兰的智慧与勇气,见证了无数情报传递的瞬间;一只陈旧藤箱,装满情报与信仰,随地下交通员张宗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穿梭往来;一张写着“死在光明”的领尸证,诠释了王学尧烈士的“向死而生”……这些都是我们馆内珍藏的革命文物,是革命先烈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生动见证。

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斗争,犹如一部英雄史诗,铸就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忠诚于党。东北抗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执行党的路线,即使孤悬敌后、步履维艰,仍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展现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勇赴国难。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写下遗书,“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国家危难之际,东北抗联将士挺身而出、视死如归,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血战到底。杨靖宇将军牺牲前,面对劝降,坚定地说:“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敌人铡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胃,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东北抗联将士顽强御敌、不畏牺牲,英雄气概永远为后世敬仰。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崇尚英雄,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传承红色基因,既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庄严使命,更是激励后人在新征程中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记者:纪念馆近期推出“抗战14年的黑龙江”专题展览。如何认识14年抗战中东北抗联发挥的重要作用?

佟国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随后,中国共产党在支持和参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同时,创建了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反日游击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引领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支武装逐步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配合关内抗战,牵制和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其无法抽调更多兵力入关作战。东北抗联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坚持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纪念馆如何推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佟国波:正是革命英烈以血肉之躯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筑起新的长城,才换来了今日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作为红色文化阵地,东北烈士纪念馆始终以“弘扬英烈精神”为己任。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并创新保护利用,持续推出优质红色陈列展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观众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自2021年以来,纪念馆已累计接待观众1056.66万人次。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专题展览15个,其中4个获得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的重点推介。我们还组建了一支流动展览小分队,四代队员先后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厂矿、乡村等地,广泛宣传烈士事迹,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的百余个市,总行程达5万公里,累计开展巡展和宣讲报告5000余场,受教育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

与此同时,我馆还通过文物数字化扫描、智慧社教活动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与互动学习,从而拓宽红色文化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我们将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促进馆际合作与人才培养,为凝聚民族复兴力量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