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先生是以哲学方式把握时代的杰出典范——

一部“行走的马列字典”

作者:臧峰宇    发布时间:2025-09-29   
分享到 :

哲人其萎,风范永存。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陈先生开创地从历史出发、以理论观照现实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仍将传承。陈先达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学术思想高度重视和深刻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实践性、现实性,成为以哲学方式把握时代的杰出典范。陈先生常常介绍自己讲课的心得:“目中无人,心中有数”,这是一种整体性的学术思维,让后学实在地感受到胸有成竹的气象。笔者经常在陈先生身边求教,陈先生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在理解,而且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把握。

“我这一生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度过的”

作为江西鄱阳湖管驿前渔村陈氏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陈先达先生在青年时代先后求学于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由历史学而入哲学,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的三年学习,使他开始“学术专业的定格”,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他说:“我这一生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度过的。”在近70年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陈先生纯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闻道犹能以身求”。他一贯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思想整体,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和原理研究合二而一。在陈先生看来,马克思从未想分别研究其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后人可以从某个角度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部分,但不能忘记总体。在这个意义上,陈先生提倡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内部的对话,这与马克思学术研究的方法是一致的。

陈先生在青年时代即显现了哲学才华,以张东荪哲学思想为题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那年他26岁。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4期发表的《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一文,强调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差别,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983年底,陈先生完成了《走向历史的深处》,这部书稿可谓史论结合的力作,1987年出版后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可知一种富有现实关怀的思想史研究是如何书写的,“原著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原理,但如果没有原理的基础,很可能在原著研究中读出令人曲解的东西”,在陈先生看来,“原著研究的立足点是考证和解读,原理研究的立足点是实践和发展。”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表明历史研究其实就是现实研究的一种方式,这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辩证法。

“希望能把问题中的哲学变为哲学中的问题”

陈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非常熟悉,记得2010年春天的一个午后,笔者去陈先生家里请教哲学问题。陈先生让笔者在电脑上帮他整理一个会议发言稿,他在房间里一边踱步,一边谈对马克思的财富观的理解,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其中不乏对马克思财富观的时代新论,又大段背诵马克思原著中的有关段落。陈先生被誉为一部“行走的马列字典”,笔者深知此言不虚。不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金融危机的挑战与应战:走向未来的人类财富观”高级研讨会上,陈先生基于这篇文稿做了精彩的发言,后来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为题发表在《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陈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如果说《走向历史的深处》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反思和求索的代表作,《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被肢解的马克思》等著作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深悟历史与面向时代的哲学思想足迹。陈先生说过,做思想史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本来,这是重要的基础研究,“我对现实问题更敏感一些,或者说我的主要兴趣是研究社会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希望能把问题中的哲学变为哲学中的问题。”在他看来,要使哲学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又要从历史深处走来。因为“社会是往前走的,思想也不可能往后走”,这样才能在时代语境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他对“问题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问题”的阐述力透纸背。《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是陈先生哲学研究的标识性文献,在学术界影响甚广。他在与编辑部的文稿编辑交往中谈道:“哲学中的问题只有来自问题中的哲学,才是有生命力有现实性的哲学问题,因为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地表现在人类面对的问题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被实证科学化,但必须直面重要的现实问题,在深入研究中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解答。他始终关注现实中的哲学问题,并在理论分析中实现哲学的自我阐明。

“没有离开时代的问题,也没有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时代”

我们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需要体会他的生活经历与他的思想的内在关系。陈先生在《人生三论》中曾提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不是表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抽象把握,而是表现在对人生现实际遇的正确处理。同样一句格言,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与没有生活阅历的年轻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老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因此,对一个人来说,从实际生活中感悟人生哲理不失为一种学习人生哲学的方式。人生多难,失败、挫折,令人顿足后悔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避免。祝你一生好运,也只是祝福而已。因此,在这些问题上需要有点哲学气量。”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史论结合,走向历史的深处,关注现实中的问题,这是笔者对陈先生治学方法的最深体会。在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谈话中,陈先生指出:“每个时代都客观地蕴含着特有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在主体意识的理论把握中表现为该时代的重大问题,没有离开时代的问题,也没有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时代。”因而,研究问题就是研究时代,如果要把握时代,就要把握时代中的问题。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当时德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陈先生看来,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坚持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关键是研究我们时代的主要矛盾,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这样的谈话一直持续到2023年春天,后来虽未就某个主题进一步整理陈先生的谈话,但笔者经常到陈先生家里汇报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的有关进展,每次他都对笔者谈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想法,对我们更好开展具体工作常有拨云见日之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