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精神高地
国庆期间,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上映,将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再次搬上银幕。电影里,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官兵展现出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更是让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对我军来说,上甘岭是一个胜利的高地,更是一个永远的精神高地。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按美军原本的预测,以强势火力,耗费5天时间,付出200人左右的伤亡,就能夺占上甘岭。而实际上,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联合国军”损失了274架战机,付出了2.5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最后,上甘岭依然掌握在志愿军手中,志愿军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奇迹。美军只能在战史中记载:“中国军队以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上甘岭成了美军的“伤心岭”。
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投入了300余门大口径火炮、170余辆坦克和3000余架次飞机,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倾泻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战后,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两个山头几乎被削低了两米,山上的土石被轰炸成为1米多厚的粉末。为何这样凶猛的进攻,却没能拿下小小的山头?除了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之外,更离不开志愿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回顾历史,那些英雄的故事,那些故事中的伟大精神,至今仍令人震撼。
在上甘岭战役中,尽管面临缺粮、缺水、缺弹药等严重困难,但志愿军官兵依然以顽强的精神坚持战斗。597.9高地上,黄继光拖着重伤的身躯,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10天后,继任他当班长的吕慕祥手持手雷扑向敌人的地堡,再次演绎了这一壮举。双腿被炸断后,滚向敌人拉响手雷的孙占元、用身体接通电话线换来3分钟通话时间的牛保才……第15军《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记载:“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灵魂;一支军队的支柱,不是武器,而是精神。毛泽东同志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时曾说:“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指的就是军人的战斗精神。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以敢打敢拼闻名于世。从万里长征的“三军过后尽开颜”,到抗日战争的“驱逐倭儿共一樽”,到解放战争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再到抗美援朝的“击溃强敌奏凯歌”,一场场以弱胜强的战斗,靠的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精气神。
在我军波澜壮阔的史册上,无数先烈正是秉承这样的战斗精神,始终让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式的英雄有44名,用身体堵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式的英雄有6名,舍身炸毁敌人火力点的董存瑞式的英雄有9名。
志愿军的战斗精神不只激励着战友,也给美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美国老兵本·乔治对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血性有这样的回忆:“这辈子始终有两个画面让我噩梦不断:一是志愿军发起冲锋时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尖厉刺耳的哨子声,二是志愿军用身体滚雷开路这一匪夷所思的超常举动。”上甘岭战役的沙盘,后来进入了西点军校的课堂,用电脑模拟得出的结论始终都是: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志愿军无论如何是抵挡不住的。电脑能够模拟双方的武器装备差异,却复盘不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
在战争制胜问题上,人是决定因素。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历史的灯盏,时代的火炬,虽隔着万水千山、雄关漫道,精神根基却一脉相承。如今,我们的装备越来越完善,“钢”多了,“气”不能丢,更要锤炼“钢多气足骨更硬”的血性胆魄。各级在提高打赢未来战争能力的同时,要通过练兵备战强化战斗精神,教育和激励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确保打赢新时代的“上甘岭战役”。
(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
(来源:《解放军报》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