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作者:吕宏山 岳奎    发布时间:2025-10-13   
分享到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的权威著作,其中第八专题单设“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收入了《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等重要文章,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这一论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了文化坐标,彰显了党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党的领导举旗定向,筑牢新时代文化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繁荣提供方向引领与价值根基。党的文化理论创新始终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把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确保文化发展既遵循历史规律又契合时代需求。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文化殖民与封建文化桎梏的双重危机,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觉醒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将文化救亡与政治革命深度融合。改革开放时期,党通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使文化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始终在社会主义方向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一根本原则,将文化领导权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论断,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领导始终以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核心问题为导向,在百年变局中为文化发展锚定航向。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理论根基,坚持推动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质上是党的文化理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条道路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更非对西方的盲目追随,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通过“两个结合”实现文明形态的创新突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激活传统理念的当代价值,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革命文化结合则孕育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精神,赋予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特质。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文化发展不迷失于价值虚无的迷雾;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方能在文明碰撞中守住根脉、开创新局,最终实现精神自立与文化强国的有机统一。

传承中华文明薪火永续,激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如何让积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生,既是关乎文化根脉存续的时代课题,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工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者既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论,既解决如何传承的技术路径,更回答为谁传承的价值命题。

创造性转化,即依据时代特征对具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革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与现代表达,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满足民众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工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故宫博物院启动的数字故宫工程,运用区块链技术对186万件文物进行数字建档,让文物通过3D技术走出展柜,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的技术跨越,更通过云端展览让文物承载的礼乐精神、工匠智慧获得跨时空传播。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移植,而是立足当代价值坐标,对“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文化基因进行的现代性重构。

创新性发展则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增补、拓展与完善,提升其影响力与吸引力。创新性发展的本质,是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守正基础上开新局。创新性发展需聚焦三个重构,一是价值重构,为传统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将“民惟邦本”思想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实践;二是表达重构,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转换传统文化叙事逻辑,将其更直观展现出来,提升群众文化体验;三是载体重构,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联结,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消费场景。这种重构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形成文化资源数据化、文化体验场景化、文化消费智能化的三维创新体系。

弘扬革命精神培根铸魂,凝聚民族复兴磅礴精神力量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创造,以红色为鲜明底色的一种独特文化样态,发轫于五四时期,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优质基因,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首先,有助于强化国家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革命文化将党与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升华为集体认同符号,巩固全社会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共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深层情感支撑。其次,有助于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红色基因教育引导青年赓续斗争精神,锻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历史使命感。最后,有助于构建意识形态防线,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革命文化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思想保证”,必须通过还原历史真相、根除错误思潮,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革命文化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的精神支撑。

弘扬和发展革命文化,需立足其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核心载体的本质属性,以理论自觉、时代转化、价值引领为路径,构建革命文化传承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从理论上讲,应深化革命文化研究阐释,提炼其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将“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斗争”等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注解。从实践来看,须构建革命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社会发展的常态化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将其精神内核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治理等环节,使之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同时,还需推动革命文化表达方式的现代化转型,运用数字化技术、沉浸式体验、艺术化表达等手段加强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使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引领社会思潮、塑造精神家园的蓬勃生命力。

创新先进文化赋能引领,奏响社会主义文明时代强音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果,融合革命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支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通过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引领,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动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形态,以强化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有效抵御外部意识形态渗透,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标识,既是五千年文明赓续的精神密码,也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凝聚的价值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与创新动能。弘扬中国精神,需以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为双轮驱动,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价值引领体系。同时通过制度设计推动中国精神嵌入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以文明互鉴拓宽全球叙事空间,使其成为凝聚民族共识、激发创新活力、塑造文明认同的核心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层精神支撑。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任务,锚定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深层精神动力。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