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的影像证言

——电影《731》如何完成双重使命

作者:金成民    发布时间:2025-10-22   
分享到 :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电影《731》的问世,不仅是电影人十余年坚守的艺术成果,更是历史研究与社会记忆的一次深度对话。影片在创作中注重考证与史实支撑,大量史料与研究成果为影像呈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银幕不仅是艺术表演的舞台,同时成为历史发声的庄重场域。电影《731》不仅见证了学术与影像的有机结合,也让沉睡的档案与被掩盖的记忆重新呈现于公众视野,以影像证言的方式发出庄严的历史昭告。

从学术到影像的责任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罪行,长期处于“尘封”状态。由于日方在投降前大规模销毁罪证,加之战后日本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掩盖,使得这段历史留存下来的证据并不完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寻访、调查、取证,才逐步拼凑出七三一部队反人类暴行的完整图景。但历史不仅需要学术论文去解读,更需要借助通俗而有力量的方式走向社会大众,而电影则正是最恰当的一种载体。

影片不仅要忠于历史真相,更要让人感受到冰冷数字背后的鲜活生命,让观众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与共鸣。这份双重使命,是影片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的底线,也是历史顾问参与其中的最大责任。影片中不少细节曾引起观众讨论,有人质疑实验室为何如此现代化,有人怀疑女性角色是否存在于七三一部队,还有人对儿童实验、广播声音、防护装备等表现方式提出疑问,这些争议正好说明社会大众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与认真。事实上,每一处细节背后,都有史料和证词的支撑。七三一部队的实验场所确实配有当时东亚最先进的设施;女性工作人员在档案中亦有明确记载;婴幼儿作为受害者的情况也在伯力审判与七三一部队原队员口述回忆中多次出现。影片并非随意虚构,而是在史料框架内,用艺术化手法增强观众的感知与理解。

对创作者而言,这样的把握并不容易。既不能虚构历史,也不能让影像流于平面。正因如此,每一处“细枝末节”,都经过反复论证和比对。可以说,影片的图像语言,承载着历史研究的重量。当我看到银幕上这些场景被重现时,内心涌动的并不是陌生,而是一种熟悉和沉痛。那一刻我明白,影像正在替代沉睡的档案,发出属于历史的证言。

让真相走出陈列馆

赵林山导演第一次来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时,他在寒风中凝视着残破的墙体,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展览让我震撼,遗址更让我震撼。”从那以后,他数次来到陈列馆,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一点点把学术资料转化为影像构思。演员们的态度也让人动容,当他们在参观陈列馆时,看着展陈中无辜受害者的照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在影片拍摄时,很多表演细节的处理正是源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沉重。同样,道具部门也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他们将馆藏实验器具逐一复制,甚至连玻璃器皿上的刻度都保持一致。当我第一次走进影片布景时,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自觉地让人心头一震——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之中。主创团队的这份执着,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在呼唤人性与良知的回归。

电影的创作历时十年,这十年里,主创团队一次次来到陈列馆,与我们一同查阅档案、聆听证词、探访遗址,每一次沟通都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执着与敬畏。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制造猎奇,而是以最大限度的忠实,来呈现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我们一次次讲述七三一部队的罪行,也做出过很多研究成果。但档案与学术论文往往局限于较小的圈层,真正能触动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一定是直观而有力的影像。

电影《731》让冰冷的史料“动”了起来,让沉重的证词有了具象的场景。它不仅还原了日本国家犯罪的运作方式,也把“医学如何被扭曲为反人类工具”的警示直观传递给观众。影片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真实存在。这种震撼,超越了文字的边界。它让更多人走进这段历史,参与讨论、反思和铭记,这正是电影的独特价值所在。

上映后的共鸣与追问

影片放映后,我曾走进影院,静静坐在观众中间,观察他们的反应。银幕上的画面让人屏息凝视,不少观众在关键情节中忍不住落泪。片尾灯光亮起时,很多人久久不愿起身,他们互相交流着“这是真的吗?”“当年真的发生过吗?”

这些追问让我心里格外沉重,但也正说明影片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意识到,这段历史从未远去,它仍与我们的记忆、我们的责任紧密相连。有人在留言中写道:“看完电影,我决定带孩子去一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这句话让我久久难以平静。历史通过影像延伸到下一代,这或许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影片上映,注定会引发社会各界的思考和讨论,但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历史不应被遗忘,真相更不能被掩盖。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暴行,是人类历史上医学与人性决裂的极端案例。铭记它,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人类的良知,捍卫和平的未来。

回望电影《731》从孕育到诞生的十年,不仅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与坚守,也呈现了社会对历史认知逐渐深化的过程。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是被掩盖的国家犯罪,是人类历史上无法抹去的黑暗一页。即便史料残缺,即便真相仍有待进一步揭示,我们依然要一次次将它呈现出来,让历史成为现实的警钟。电影《731》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它不仅仅属于电影人,也属于所有在历史真相中探寻的人,更属于今天的观众和未来的世代。

十年磨一剑,最终化为银幕上的一束光。十年的坚持,是为了今天的呈现;今天的呈现,则是为了未来的铭记。《731》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历史记忆的公开表达。在担任影片的历史顾问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影像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互相成就。学术为影像提供了坚实的根基,而影像则赋予学术新的生命力,让那些尘封在档案馆、博物馆中的史实,化作鲜活的画面,直抵人心。愿这部电影成为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让世人铭记那段历史的惨烈与沉痛,并在反思与警醒中守护和平。

〔作者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电影《731》历史顾问〕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10月22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