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路军》:于细微处见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荧屏上掀起了一波主题创作热潮。在诸多作品中,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我是八路军》表现尤为突出,持续位列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名,引发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八路军由红军主力部队改编而成,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对于八路军,观众一点也不陌生。南泥湾、铁道战、骑兵团、平型关大捷、游击战、狼牙山五壮士等故事,更是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要想用一部纪录片来讲述八路军的磅礴历史,如何架构篇章便成为创作的关键。《我是八路军》的内容基本遵循从“抗日誓师”到“伟大胜利”的时间线,但又跳出线性叙事的固有思维,大胆采用散点式的结构,为观众提供别样的观察视角。片中每集自成一个小故事,其中既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记忆,也不乏“抗敌剧社”等人文小故事,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散点透视不等于零零碎碎。《我是八路军》在片段式的历史讲述中,进行精心的选材和严谨的架构,充分展现了诸如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八路军主要根据地,115师、120师、129师等八路军下辖的主力师,以及多场主要战役。片中有武戏,也有文戏,有官兵,也有百姓,有命悬一线的惊险突围,也有救助日籍孤儿的情感回味,有百团大战的攻城略地,也有南泥湾的生产劳动,有杀寇报仇的血性,也有奔赴抗大的青春,可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句话精准定义了《我是八路军》的独特魅力。该片突破了“抗战即军事斗争”的传统叙事,将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建设、文化宣传、干部培养、军民互助等多维度的实践生动呈现出来,深刻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
如果说散点透视构成了该片的叙事骨架,那么亲历者的口述则为其注入了饱满的血肉。纪录片名为《我是八路军》,强调了“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亲历者的珍贵影像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全片采访了140多位八路军,涉及党政和文化战线的领导同志以及普通战士。面对镜头,他们神情激昂;追溯往昔,言语间满溢着青春的自豪。那些战壕里生死与共的瞬间、行军中饥寒交迫的困境,以及与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细节,无不令观者动容感慨。人物口述部分的两处字幕标记格外醒目:一是标注采访时间,大多在2004年前后,二是标注人物的生卒年月。从这些字幕可见,这是二十年前的采访素材,昔日的大多数采访者如今已不在人世。作品抢救性地留下了八路军指战员的鲜活面容与声音,使该片超越了一般影像的意义,升华为镌刻民族记忆的馆藏级史料。
《我是八路军》的口碑与热度证明,厚重的红色历史在当下依然可以“叫好又叫座”。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制作机构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与创新应用。该片同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打造的“红相册”系列,这一品牌近年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拥抱互联网,以年轻化、轻量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讲述革命历史,先后推出《毛泽东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等多部精品。无论创作的内容选取,还是形式表达、制作手法的应用都日臻成熟,已成为微视频领域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赛道。作为该系列的新作,《我是八路军》延续了“红相册”一贯的创作优势,即视角多样、史料扎实、语态年轻。“百岁老兵就是一部行走的活历史”等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共鸣,使其成为今年抗战主题创作中一支出其不意的“轻骑兵”。
抗战的历史,是由一个个血肉之躯共同铸就的民族记忆。《我是八路军》以多样视角还原历史真相,将严谨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社会记忆。当红色故事在手机屏幕上被轻松点开,当革命精神随着指尖的转发悄然传递,那些镌刻在岁月深处的英雄事迹、流淌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便真正拥有了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
(作者:范宗钗,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10月2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