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问 青春作答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综述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发布时间:2025-10-27   
分享到 :

灯光照亮了夜幕下的操场,数千名河海大学师生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齐声高唱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歌词道出一代代年轻人许下的青春诺言——如水赴壑、奔流四方,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是近日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的一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勉励青年学生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5年来,由中央网信办联合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主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因时而进,用创新的表达、交互的方式打造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大思政课品牌,引导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担当时代使命、谱写青春华章。

现代科技重现了一个个穿越时空的青春选择:在北京大学,学生们喊出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宣言;在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仍在回响;“天上”的榜样、航天英雄杨利伟出现在身边;“平民英雄”“苏超”队员们讲述凡人梦想……

从线下到线上,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如同青春号角,唱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立青年之气魄,激荡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

什么是青春最美的模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水滴终将汇入江海,“以青春许家国”始终是不同时代青年相同的选择。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说:“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品真理的味道 点亮信仰之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这是年轻一代对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他们的人生黄金期与这个历史进程正相吻合。

这一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在初心之地北京大学启动,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点亮信仰之光。百年前,李大钊等党的主要创始人在这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青年追随真理的光辉,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李大钊在北大开设的《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可以说是最早的思政课。当时他主持了一场辩论会,持续了两天,大家激辩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

如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的课堂延续了这种传统——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来谈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有同学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上,陈培永谈到自己的思考。

今天的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是“平视世界”的一代。“如何让初心再赓续?”陈培永认为,讲好思政课应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不能“自己讲得兴高采烈,下面却反响平平”。

改革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付出的代价?先富还能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吗?这些犀利的、带有质疑性的问题都出现在北大推出的对话类思政课视频节目“思政热点面对面”中,在一轮轮的师生对话和问答中,真理越辩越明。陈培永说,要敢于面对“被怼”,“怼,实际上是没有对上心。思政课教的是人,赢的是心”。

真正让年轻人走心的,并不是干巴巴的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亿万中国人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故事。此后每一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走进不同省份、多所高校,挖掘思政资源,线下线上持续讲深讲透讲活“大道理”,用心用情读好社会实践的“无字之书”。

全国模范教师、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东说,自己和学生一起,跟着总书记的足迹,把思政课搬到社会大课堂中。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廖利意讲述了让自己铭记一生的思政课。那堂课的“教室”在江西瑞金红军村的17棵青松下。当年的小村只有43户人家,却有17名青少年加入红军。临行前,每人在家门口种下一棵松树。“长征途中,这17名战士全部牺牲,最小的年仅13岁,最大的也不过20来岁。”廖利意动情地说,80多年过去了,棵棵小树长为参天大树。“作为强国一代,我们生逢其时,传承烈士遗志、赓续红色血脉,义不容辞!”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百年前,当时的青年胸怀远大理想,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后,当代青年以自信昂扬的姿态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让青春有了持续向上的不竭动力。

“在分享伟大祖国迅猛发展给每个人带来的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我们应该为祖国做点什么?”杨利伟向大学生们发问。这位中国“飞天第一人”邀请年轻人和他一同追逐星辰大海,他说:“望向下一个百年,会有更多的青年跟我们一起仰望星空,逐梦问天。”

以创新的表达激发爱国之情

5年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在青年学生心中留下许多或震撼、或泪目的“名场面”。

2024年,南开大学,AI技术让南开大学创始校长张伯苓跨越百年,“现身”校园,向南开学子问好,与现任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隔空“对话”。陈雨露向老校长报告:“重温重答您提出的‘爱国三问’,已成为南开每年开学典礼的传统。”“张伯苓”连连点头。

陈雨露再次发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场4000多名学生齐声回答:“是!”“爱!”“愿意!”

这一幕让张伯苓的孙子张元龙感慨不已。他回忆,张伯苓多次嘱咐晚辈,只要国家需要,一切都可以奉献出来,包括生命。张元龙说:“我们会把这种爱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

重温“爱国三问”,让大思政课现场掌声经久不息。受到鼓舞的除了在场师生,还有在巴黎奥运会夺得多枚游泳项目金牌的潘展乐。他说,自己也被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奥运三问”激励着。1908年,张伯苓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派人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在奥运会上夺得冠军?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如今,潘展乐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比起1932年中国只派出一名选手刘长春参加奥运会,“今天我们自信满满,可以平视这个世界,和世界最优秀的选手同场竞技并拔得头筹。”潘展乐说,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青年一代的共同使命。

当晚,南开的夜空“群星”闪耀,一颗颗带有独特编号的“小行星”在大屏幕上闪过:“郭永怀星”“钱学森星”“钱三强星”……南开大学合唱团唱响《夜空中最亮的星》。

“同学们,你们是见证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一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任,落在你们身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对学生们说:“我们的校友周恩来、郭永怀,为了国家、人民鞠躬尽瘁,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2025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现场,用AI技术“请”来了中国历史上四大“治水顶流”——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专治黄河各种“不服”的王景、水利天文“斜杠大神”郭守敬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这四大水利圈“顶流”,一出场就抓住了人们的心。

四位“古人”很是风趣,他们先是去给河海大学图书馆的标志性旋转楼梯点赞,惊呼“小红书推的最美楼梯实锤了”;随后,他们戴上VR眼镜,感受现代大坝既能防洪又能发电的多功能魅力;得知我国已修建起9.5万多座水库大坝时,还忍不住感叹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

短短几分钟的穿越短剧,道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治水历程以及新时代中国水利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现场观众和在线网友纷纷点赞:“创意太有趣!满满都是知识点!”

今年建校110年的河海大学是中国水利工程领域的“黄埔军校”,全国水利系统超三分之一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此。五位参与“大国重器”建设的校友来了现场,他们的名字远不如他们参与的工程那么为人熟知: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他们把青春献给江河,用毕生心血打造出一个个令世人震惊的水利奇迹,自己却已两鬓斑白。

屏幕上,AI技术还原了他们年轻时的模样,让每个人与年轻的自己“跨时空拥抱”。面对台下的年轻学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说:“选择水利,治水兴邦,终生无悔。”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张金良说:“假如许我再少年,挑灯夜读不偷闲!”

讲好思政课,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近年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主动入群进圈,突出创意策划、创新表达,以新锐技术赋能网络传播,善用各类社交媒体,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陈出新,融入青年之中,激发青年行动,不断增强“互联网+思政”的影响力、亲和力、渗透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用榜样的力量传承报国之志

今年夏天,苏超成为全网最火IP,绿茵场上的战火也燃进“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现场。球员们跑上舞台,欢呼呐喊声震耳欲聋。身着球衣的球员们身份各异,有大学生、职员、高中生,还有空调维修师……他们在台上一边玩梗,一边放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狠话,台下观众和线上网友互动接梗,不亦乐乎。不服输的口号,体现出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有网友评论:“普通人追梦的身影真动人,热爱让青春闪闪发光。”

到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去,用青年喜欢的身边榜样引领人、感染人、带动人,是近年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品牌一直努力的方向——让榜样的力量可触可及、可感可知。

这里不仅有名家大师,还有更多各行各业平凡的青年模范、青春榜样。2023年,在杭州打拼的外卖小哥彭清林被请到四川大学的活动现场,那年他跳水救人的视频传遍了社交媒体。当时他正在送跑腿订单,路过桥上看到有人在江中挣扎,当时很多人围观,他往下一看心里发慌,“真的太高了”,可是“我还是跳了下去”。这位质朴的外卖小哥对大学生们说:“想要做好事不要光说,想到了就要去做。”

两名95后青年创作的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一名可爱的女孩寻找归家之路的故事。年轻的编剧“夏天妹妹”说,感谢短视频带来的无限可能,让自己做的内容被看见和喜爱,“希望大家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里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

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队长黎海超注意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成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生力量。“3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居然能够将不同的青铜构件焊接到一起,这实在是令人惊叹。”作为坚守三星堆的川大考古人,黎海超感受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正是来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

“如果你问我,中国怎么样?我会说,中国是个好地方,因为总能让我见证奇迹。”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来中国近40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追梦历程。1994年,他背着相机,带着家人,开着面包车环游了大半个中国,历时3个多月,行程4万多公里。2019年夏天,潘维廉带领厦大师生重走当年路,这一次,四通八达的高铁网让他们只用了32天就走完了全程。

为了讲好千千万万平凡人的故事,天津师范大学思政教师王雪超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特别环节“时事点评”,他希望从平凡人的故事中,让年轻学子认识自己、认识国家,找到人生方向。“个人的奋斗能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共鸣,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他常这样对学生说。

许多经典瞬间正通过话剧、短视频、短剧等全新方式重新呈现给当代青年,各地也在持续开展系列活动,不断发掘和汇聚在不同领域奋斗的青年榜样。为了让“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品牌持续产生影响力,中青报·中青网、人民网推出“大思政课”云平台,聚焦青年关注,推动思政课堂走进网络,实现网络思政联通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式触达青年,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仍需年轻一代接续奋斗。对新时代青年而言,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时至今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彭明宇心中仍时常浮现出两位校长“同框”发出“爱国三问”的震撼情景。去年,他从课堂走向田野,报名到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驻村锻炼;今年,他又申请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立志到祖国西部边陲去贡献一点力量。他说,“知中国,服务中国”的精神始终指引着自己。“把青春的答案书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不负时代,不负家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