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对今日两岸发展的启示
西安事变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校的操场上,师生们常常不自觉地唱起《牺牲已到最后关头》这首当年新曲,其中不乏“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南下的东北同学,他们想着,何日能够打回故土?“中国的人民一齐起来救中国,所有的党派快快联合来奋斗!”不知不觉,操场上的歌声更加响亮。
东北沦丧,华北岌岌,甚至长江腹心之地,日本的军舰也随时耀武扬威,准备卸下炮衣。无论对南京国民政府,或者延安共产党人,灭种亡国,就是摆在眼前的危机。《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中的呼吁,也是当时民众的普遍心声。对于国共而言,团结共御外侮,是无法回避的使命。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共中央迭电表达抗战决心。当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共赴国难宣言,红军改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第二战区、第三战区抗战,延安成为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在北方战场,国共保卫山西,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各界爱国文化人士共同宣传抗战,运用歌曲、报纸、戏剧、电影,动员民众力量,鼓励青年救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七七抗战一周年之际,周恩来、陈诚、郭沫若等在武汉中山公园同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观者无不动容。
抗战未久,日寇攻占我主要城市平津宁沪,封锁我沿海交通线,前线伤亡惨重。在危急当下,国共两党及其他党派、社会贤达透过团结合作,提出政策建言,坚持抗战到底。无论日军战术上取得了何种进展,中国在战略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国共的坚定合作,更体现在汪精卫叛国之时。中国国民党迅速决议,永远开除汪党籍并褫夺职务,中共《新华日报》随即以《汪精卫叛国》为题,痛斥汪逆呼应日本近卫声明,造成日本殖民中国的行径,指出抗战已经大大锻炼了我们民族,个别叛贼,无损于抗战营垒之毫发。抗战期间,在全国设立的十八处八路军办事处、五十余处新四军办事处,以及先后在武汉、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均体现出抗战当中国共合作的历程。
1940年,汪伪政权成立于南京,纳粹德国席卷西欧,日本意欲全力压迫中国屈服,抗战再度陷入低谷。五月间枣宜会战,陆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寸土不让,壮烈殉国,日军大肆轰炸重庆;八月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大举破坏敌交通线,打击其据点,以支持全面战局。当年七月七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张自忠,追晋陆军上将,延安各界也于八月十五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追悼张自忠等抗战将领,毛泽东亲挽“尽忠报国”,正如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社论《悼张自忠将军》所言,抗战正处在空前的投降危险与严重困难局面,全国同胞需要坚持抗战以慰忠魂。国共对张自忠将军的哀悼纪念,也正反映出在危局中相互鼓励、互为支持的一面。
为进一步培养游击干部,国共合作举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由汤恩伯任教育长、叶剑英任副教育长,中共游击战的实践经验对于入训的三千名干部启发甚大。抗战期间遍及全国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校、分校,以及中共创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与各分校,也承继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军校军事与政治并重的训练方式。1941年上高会战中,江西上高县长、中共党员黄贤度率领3万民众支援前线,不惜牺牲生命抢救伤员、配合侧击,缔造了上高会战胜利战果。多年后,国共合作的情感与硕果,仍深刻印在亲历者的心目中。
抗战胜利前夕,联合国宪章缔结,中国因抗战贡献,世所同钦,代表顾维钧、董必武在这份象征人类正义与进步的文件上署名,留下历史见证。1945年8月15日,从重庆到延安,所有的中国人欢欣鼓舞,期待着迎接和平。当年10月18日,陆军第七十军登陆台湾,执行军事接收任务,台湾民众与青年万余人,在台北车站内外,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相迎。一星期后,台湾正式光复,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光复后,田汉、欧阳予倩等文艺界人士纷纷抵台进行文化交流,台湾青年摆脱了日据时代的桎梏,重新了解中华文化与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抗战胜利为他们打开了新的天地。
历史继续前行,两岸虽然对峙,但始终是一脉相连。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时宣布停止炮击金门。面对祖国大陆的善意与诚意,蒋经国先生决定停止外岛军事行动,两岸未经谈判,却是不谈之谈,藉由实际行为,体会彼此善意。当初遍地设防的金门、厦门,今日早已成为一日生活圈,若只抱敌意,毫无善意,两岸怎能提出创造性的“九二共识”并开展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实质交流?这样的历史经验,值得后人省思。
当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只有凝聚各界,才能打出一条民族的出路。抗战当中,国共合作的经验,说明团结就是力量。今日国际再度面临重大变局考验,两岸关系也在危疑中,两岸中国人只有再次团结,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才能不愧于抗战先烈之牺牲。孙中山先生平日时常题写的礼运大同篇章,那一个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社会,是抗战先烈以生命所追求,更可为今日两岸共同努力,造福同胞、和合世界的理想所系。
(作者:丘智贤,系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