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开辟和不断推进的正确道路,深刻体现着党的立场、党的主张、党的意志和党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新时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根本原则,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党的领导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
一、党的领导决定新型工业化的根本性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新型工业化之所以能充分展现巨大的发展优越性,根本就在于其领导力量的先进性。党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旗帜方向。我国新型工业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含着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国具体实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有机统一。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确保新型工业化始终在正确轨道上开拓奋进。党的性质宗旨彰显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立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创、坚持和发展,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折射着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选择,蕴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工业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使命任务标定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将工业化建设任务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安排,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提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任务,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形成了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体系,擘画了中国工业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创新理论赋予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工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规律,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深刻阐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重要原则、总体目标、重大任务、方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新征程上,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更为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党的领导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我们党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巨大理论和实践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推进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实践充分证明,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了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并且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根本在于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新征程上,只有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和改革成果,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向着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集中发力,才能不断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党的领导凝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是最能团结带领人民奋斗的先进政治力量。这是因为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无私就能无畏,就能真正做到为国家和人民谋大利、谋根本、谋长远,就能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力量、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是团结凝聚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组织动员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时间高度压缩、环境错综复杂、挑战前所未有的“并联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工业发展奇迹的优势所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团结带领人民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建成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我国工业正处于由大向强的重要关口期,工业发展既有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风雨来袭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坚实依托,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可靠保证。新征程上,切实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共同绘就中国工业化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四、党的领导拓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胸怀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在领导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既坚持自信自立,以坚定的战略定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又坚持胸怀天下,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独特实践同人类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结起来,赋予了新型工业化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一方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选择,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独立自主走出来的,在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上既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有各国工业化的共同特征,不仅成功破解了人口规模巨大的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的世界性难题,而且向世界展现了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掠夺式发展和许多国家依附性发展之外的工业化新图景,为广大新兴发展中国家贡献了具体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工业化路径的全新选择。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仅为自身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也向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中国提出并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参与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使得世界各国有机会分享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红利。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积极承担责任,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事业,为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新征程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既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把新型工业化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积极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普遍关切,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就一定能够转化为勃兴于世界、造福于人类的生动实践,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黄一兵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