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传承弘扬太行精神

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开荒
2009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瞻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强调,要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继承和弘扬老区优良传统,拿出当年八路军的那种精神、那种气概,坚持用革命精神滋养激励广大党员、干部。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阳泉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太行精神淬炼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迎敌而上、挥师东进,尚未改编完成便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转战在山西,太行山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和主战场,太行军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铸就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体现着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太行军民的抗战,是一部以弱胜强、牺牲奉献的英雄史诗。面对装备精良、凶残暴虐的日本侵略者,太行军民以坚定信念、钢铁意志和超凡毅力,在极端困苦中顽强战斗、英勇抗争。为解决八路军武器装备短缺落后的难题,各抗日根据地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发展军工生产。建立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山西黎城黄崖洞兵工厂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兵工战士们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种种困难,自己造设备、制火药、产武器。1940年8月1日,黄崖洞兵工厂独立设计制造出制式的新步枪,被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这种步枪近似马枪,后坐力小,枪身和刺刀总长超过日本三八式步枪,有利于拼刺,使用快捷,彭德怀高度称赞并要求各根据地按图纸统一批量生产。1938年至1945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总计生产步枪9718支,其中八一式马步枪和自产新六五步枪7918支,占步枪产量的81%。全民族抗战期间,黄崖洞兵工厂及分厂累计造出数万支步枪、2500具掷弹筒,复装和新制子弹200多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弹3.8万发,为前线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战力。一寸山河一寸血,无数太行儿女用鲜血浇铸了气壮山河的民族魂魄。1938年4月的长乐村战斗中,129师772团10连的八路军战士与十倍于己的敌军血战4小时,全部壮烈牺牲。689团赶来增援,战士们通过手榴弹以及白刃格斗重新夺回阵地,遏制了敌军的反扑。战斗中,战士们凭借血肉之躯与日军白刃格斗5次,打退日军冲锋7次,最终歼敌2200余人,创造了八路军单次作战歼灭日军最多的纪录。
太行精神体现着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太行军民的抗战,历经曲折却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却不断奋斗,在巍巍太行的见证下,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愈加严峻。日军持续实施残酷的“蚕食”“扫荡”与“三光”政策,加上频发的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军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抗日根据地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太行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进行精兵简政,开展生产互助、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从八路军将领到普通战士,从地方干部到寻常百姓,大家一道厉行节约、共渡难关。据统计,1944年太行军区开荒12万亩,所产杂粮、土豆、蔬菜及手工业和商业收入折合小米97万余斤,实现了部队办公、杂支全部自给。太行区党政军民各部门普遍开展节约运动,部队每人每天节约小米2两,地方干部节约4两,将省下的粮食全部救济灾民。根据地所有服务于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均实行低额津贴制,行政人员生活费和津贴比雇农工资还低。在树叶都成为口粮的极端困难时期,115师政委聂荣臻下达“树叶训令”,要求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部队不与民争食,到远离村庄的地方采摘树叶充饥。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太行军民不畏艰难、同仇敌忾、共克时艰,创造了绝处逢生、战胜强敌的奇迹。
太行精神体现着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团结伟力。太行军民的抗战,是军民同心、党群共进、团结御侮的光辉典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生动诠释。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太行根据地实现了全民动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军队和人民结成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军民一家、同生共死的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全民族抗战中,太行区先后有11万余人参加八路军。当时仅有约14万人口的武乡,1.4万余名青壮年加入八路军等抗日队伍,9万余人参加群众抗日团体。这里涌现了民兵英雄黄小旦、地雷大王王来法、“子弟兵母亲”胡春花、“太行奶娘”群体等无数模范,宗教界、少数民族人士等也纷纷投身抗战;消息树和鸡毛信传递着军民同心的密码,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构筑起全民抗战的网络;军队与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巧妙战术将军力与民力完美结合,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42年11月至1945年4月,8万余沁源军民对深入根据地腹心区的日军展开历时两年半的围困战,沁源百姓不惜“空室清野”,日军据点15里以内的群众彻底转移,水井填死、粮食深埋、用品搬空,不给敌人留下一锅一勺、一犁一耙,把敌占区变成“无人区”,并通过地雷战、麻雀战、夜袭战等方式持续消耗日军,赢得了围困战的胜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八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敌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的金城汤池。”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被我们战胜。
太行精神体现着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太行军民的抗战,是一部镌刻着民族气节、不屈意志的英雄史诗,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豪迈的英雄气概,压倒了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八路军挺进山西后,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打破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七亘村地区连续设伏,重创了西犯日军,成为战争史上“重叠待伏”的经典战例;长生口地区两次伏击日军,成为八路军“攻点打援”战术的经典演绎;神头岭伏击战中我军主动出击,“吸打敌援”,被称赞为“典型的游击战”;响堂铺战斗一次性“炸毁一百八十一辆汽车,这还是破天荒头一回”……敌后军民抗战,不仅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而且构成了对日军后方的致命威胁,迫使日军长期分散兵力进行两面作战,为推动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实现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对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到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129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近两万次,歼敌16.7万人,太行区民兵、自卫队作战3万多次,歼敌1.1万人。太行军民抱定“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坚决斗争、持久抗战,用热血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 来源:《 学习时报 》2025年10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