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记者的壮举 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还有后续

作者:本报记者 张鹏    发布时间:2025-11-05   
分享到 :

1984年11月7日徐解秀向记者和群众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罗开富摄

徐解秀给女红军搓头发用过的茶油罐。

经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64页,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个细节:红军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这段感人肺腑的长征往事在尘封50多年之后,被经济日报社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于1984年重走长征路时挖掘并披露了出来。近日,记者见证了一次难得的重逢,罗开富和徐解秀老人之孙朱分永在北京相见,朱分永还捐出了90多年前三位女红军用过的珍贵物品。

一把剪刀

剪开了被子却剪不断深情

“这个茶油罐是当年徐解秀老人给红军女战士搓头发用的。送别的时候,她看到女孩子们头发乱了,就用这罐子里的头油给她们梳理整齐……”年逾八旬的罗开富捧起这个古旧斑驳的茶油罐,声音有些颤抖。90多年前的老物件引出一段不平凡的记忆。

1984年11月7日,沿着红军长征原路徒步采访的罗开富行至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遇到徐解秀婆婆,第一次听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

罗开富当年的报道仅几百字,五六岁起就听奶奶讲述这段故事的朱分永披露了更多的动人细节。

1934年11月,深秋的沙洲村寒意逼人。国民党反动派散布谣言,称即将到来的红军是“共匪”,全村人家几乎全部逃往深山躲避。徐解秀周岁的儿子正发着高烧,她只能与丈夫躲在家中,闩紧大门。

红军队伍进村后,预期的抢砸并未发生。徐解秀从门缝中窥见,战士们在冷雨中蜷缩在屋檐下,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份异乎寻常的规矩,让徐解秀鼓起勇气拉开门闩,一位红军干部立刻亲切地安慰道:“大嫂不要怕,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是红军……”

温暖的话语瞬间消融了恐惧。她请红军进屋,烧热水、熬姜汤,用最朴素的善意接待了这群陌生的战士。红军战士们则主动帮助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劈柴挑水。

夜幕降临,红军领导提出三位女战士希望能借住在徐家。为了让女红军睡得安稳,徐解秀让丈夫拆开木床,用门板、长凳和稻草加宽了床铺。那个寒冷的夜晚,徐解秀、她生病的孩子以及三位女红军,就挤在这张临时搭建的床铺上。徐解秀家中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棉絮被,三位女红军拿出了她们唯一的一条行军被,合着徐家的烂棉絮被,共同度过了寒夜。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红军们与徐解秀一家同吃同住,在她们的照料下,孩子的高烧也退了。徐解秀与红军们一起做饭、缝补军装,短短七天六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离别时刻终究到来,大部队即将开拔,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手拉着手,依依不舍。她们商定,将唯一的一条行军被送给徐解秀,徐解秀坚决推让:“你们三个人才一条被子,送给我你们怎么过冬?”推让之间,一位年轻的女红军灵机一动,将被子剪成了两半。

女红军将一半被子塞到徐解秀手中,动情地说:“大姐,这下我们都有被子盖了,等革命胜利以后,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到那时我们会带一条又大又厚更加温暖的新被子,还有新衣服给你。”徐解秀的泪水夺眶而出。“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人,你们一定要回来,我会等着你们!”

一句承诺

50年的等待守望

这一别,竟是半个世纪,当年的青丝已成白发,但徐解秀的等待从未停止。她时常站在村口眺望,将对三位女红军的思念,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孙儿听。“奶奶没能等到女红军,却等来了重走长征路的罗记者。”罗开富当年采访时,朱分永就在现场,“她一把拉住罗记者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我等了你们50年,终于等到了!她将罗记者误认成了当年那位与她说话的红军小战士。”

在弄清了罗开富的身份后,老人急切地倾诉,言语中既有深深的思念,也带着一丝“埋怨”:“她们说话不算数,说好革命胜利了就回来看我的。你告诉她们,解放以后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我现在不缺吃的不缺盖的,就是非常想念她们……”说到动情处,老人泣不成声,甚至担忧地问:“她们是不是牺牲了?”

老人对罗开富提出了恳切的请求:“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找到她们?”罗开富郑重承诺,会尽力寻找。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发表了《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的报道后,立刻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感动了无数读者,更深深触动了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们。

邓颖超、谢飞、蔡畅等15位老红军看到报道后,倡议全国帮助寻找这三位女红军。然而,尽管多方努力,三位女红军最终未能找到。但老红军们没有忘记这个承诺,1991年初,以邓颖超为代表的老红军们决定,由罗开富记者代为送一条新被子给徐解秀老人,兑现当年的诺言。

一段往事

温暖亿万人的心

然而,当罗开富带着这条承载着革命前辈心意的新被子赶到沙洲村时,徐解秀老人却在几天前刚刚与世长辞。

罗开富朝着徐家的神龛三鞠躬:“大嫂,我对不起你,我来迟了……共产党说的话是算数的,当年三名女红军没有找到,但10多位老红军托我带来了新被子,兑现了她们的承诺,您安息吧。”

朱分永告诉记者,奶奶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她的红军妹妹们。她对已是村支书的孙儿嘱咐道:“她们都忙,我等不到她们了,现在我们村里没有公路,你要修好这条路,不要让记者和那三位红军姑娘走着路来我们家,要让他们坐着车来我们家。”

如今,红军长征走过的这个小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大道,旧屋民居焕然一新,沙洲村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从当年不到2000元,跃升至如今的超过25000元。

当年的半条被子,盖不住五个人的身体,却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剪开的是被子,连起的却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

(来源:《北京日报》202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