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在河南的基层实践”中外学者参访考察活动在豫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18日至22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与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组织的“‘共同富裕’在河南的基层实践”中外学者参访考察活动在豫成功举办。来自德国、波兰、加拿大、意大利和巴勒斯坦的5名外籍学者,以及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河南各级党史文献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河南考察调研的足迹,在河南濮阳、开封、南阳和信阳等地深入乡村社区和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面对面与基层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和普通村民进行对话交流,现场聆听党的各级组织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人民群众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迈向“共同富裕”的生动故事。
在濮阳市濮阳县,考察团一行认真聆听西辛庄村干部关于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带领村民从蔬菜种植起步,逐步发展造纸厂、电光源制造等产业,进而形成豫北最大电光源产业集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4万元的情况介绍,为村支书“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那句既朴实无华又坚定有力的话语所深深感动。在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当听说该学院已经为“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培养数万名基层干部时,外籍学者们纷纷点赞给予高度评价,并欣喜地上前与相应国家的国旗、班旗合影。随后,考察团一行还实地走访了当地天耕农业年产2万吨金针菇工厂化食用菌建设项目,深入车间了解“村企合作”、吸纳村里贫困户进厂工作,并通过原材料收购、彩印包装、物流运输等上下游行业,与周边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等情况。

(图为考察团一行参观天耕农业金针菇工厂化食用菌建设项目)
在开封市兰考县,考察团一行前往焦裕禄纪念馆参观,深入了解焦裕禄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在焦裕禄书记曾亲自带领除三害工作队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的张庄村,考察团一行与驻村书记和当地引进现代农业、手工业企业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凯盛浩丰西红柿温室大棚项目、海璨工艺“共富工坊”的经营者和从业者进行谈话交流,当获悉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3400元增长到如今22000多元,引进企业就业人员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帮助农村妇女提高收入时,大家由衷感到欣喜,长期关注妇女权益问题的女性外籍学者高兴地上前拉着女工们一同合影留念。此外,考察团一行还参观了村里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助餐服务的“幸福食堂”和村里的医疗卫生点,热腾腾的烩菜香气和配备了完善基础医疗设施的村诊所都给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中国乡村生活的外籍学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为考察团一行参观“幸福食堂”)
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团一行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就是江山”的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聆听驻村第一书记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安置,以及当地基层组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移民群众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的工作要求,积极推动移民后续发展帮扶工作情况,并深入当地村民家中以及红颜草莓特色种植基地田间地头了解当地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生活收入状况。正值当地农户代表在村头售卖农户们在农闲时节集体制作的炒黄豆、炒黑豆等有机农产品,几位外籍学者品尝后啧啧称赞,当即下单。

(图为考察团一行在邹庄移民新村村民家中交流)
在信阳市光山县,考察团一行到访东岳村,参观光山十宝展销、余粮乡创运营中心、电商中心等,了解当地因地制宜、采取与文创结合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提高村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随后,考察团一行参观东岳文化中心和文旅名宿,现场欣赏当地非遗文化花鼓戏表演,了解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情况和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状况。外籍学者为中国农村完善的基建设施和农民的幸福生活所震撼,德国学者表示即使在德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很难有如此完善的基建设施,人民很难如此充分地享受国家发展红利。

(图为考察团一行在东岳村参访)
参访考察期间,中外学者多次召开研讨交流会,交流感想收获,开展理论探讨。外籍学者们纷纷表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国家到乡村社区各个层面,在人力资源、科技赋能、农业专业知识以及国家资源和私营部门的协调统筹各领域,都积极发挥着独特的领导作用。农村不再是落后与怀旧的代名词。相反,农村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方面愈发显现出蓬勃活力,代表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未来。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学者,他们一定要将中国基层脱贫致富的成功实践介绍给全世界,让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造福世界人民。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