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六对”启示录》——
六次重要对谈,一场思想洗礼
![]() |
|
《“党史六对”启示录》:本书编写组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党史学习教育读物《“党史六对”启示录》,就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次有益探索。
“党史六对”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6次重要对谈。“荷树对”讲的是1928年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在井冈山黄洋界荷树下就“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问题的对谈。“洞前对”讲的是1929年毛泽东和邓子恢在闽西苏家坡圳背岩洞前就“领导者的任务究竟是什么”问题的对谈。“枣园对”讲的是1943年毛泽东和陈云在延安枣园就“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问题的对谈。“甲申对”讲的是1944年毛泽东和郭沫若就《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进行的书信对谈。“窑洞对”讲的是1945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中就避免重蹈历史上治乱兴衰覆辙问题的对谈。“赶考对”讲的是1949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即将从西柏坡前往北平时就“进京赶考”问题的对谈。
书中,每一对都以党史故事为切入点,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落脚点,体现了党的历史的一脉相承和党的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党史六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对当前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具有重要启示。
编写组遍查相关文献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以既准确又有代表性的史料反映主旨观点。以“枣园对”为例,为反映陈云毕生践行实事求是精神,编写组聚焦解放战争时期,从诸多事例中选择了他人生中“‘紧急重大’的13天”“重要的72小时”,生动展示陈云在东北战场危急时刻坚持实事求是,果断作出“坚持南满”斗争决策的历史画面。
创新是《“党史六对”启示录》的鲜明特点。该书不仅在党史学界首次提出“党史六对”概念,而且在策划、布局、撰稿等方面有所突破。6次对谈体现了不同理论角度,照顾到了理论观点的覆盖面,同时在行文过程中,注重各观点之间的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对各次对谈的讲述以散文笔法展开,小切口挖掘生动的历史细节,环环相扣,现场感强,引人入胜。小开本、轻型纸、口袋书的形式,阅读体验佳,便于携带。书中还附有同主题6集微纪录片的二维码,可供读者观看。
《“党史六对”启示录》追求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形式、路径、方法等不拘一格,实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可谓一本大众喜闻乐见的理论读物。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7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