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作者:肖鹏    发布时间:2025-11-13   
分享到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重要文稿。此前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也对这一问题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些重要文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注重运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为发展增动力、激活力,不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实践续篇也是时代新篇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的过程,就是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变革和完善,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不断改革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背景下谋划并推进的,呈现出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关联性联动性强等突出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聚焦“为什么改”,创造性阐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定位和重大意义;明确“往哪儿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道路、总目标、价值取向;着眼“怎么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线图、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发展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崭新局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17.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推进的,具备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原则、目标任务、重大举措、科学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新征程上,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力量

第五卷中《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文稿,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成就,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党心民心,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必须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对各级党组织正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改革、广泛凝聚力量、推动改革落实,对广大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征程上,要注重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等7个方面,确定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描绘未来5年改革宏伟蓝图。新征程上,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遵循“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六个坚持”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六个坚持”是一个辩证统一、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必须在改革实践中毫不动摇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征程上,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善于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引。

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很多方面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领域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作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多项改革部署,勾画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要求“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对于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征程上,要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坚决打通影响和制约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力求形成整体效能,既不能单打一,也不能顾此失彼。

坚持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确保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提出明确要求,深刻阐明抓好改革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破和立、改革和开放、部署和落实等四对关系,深化对改革方法的规律性认识,解决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需“桥或船”的方法论问题。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新时代以来,改革和法治始终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篇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一步拓展法治作用空间”,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依靠法治这个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和穿透力,确保改革在法治下破题、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破和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关系,蕴含着革故鼎新的先贤智慧。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既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魄力,也有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智慧,二者融会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更应突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破立并举、先立后破”,需要统筹好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把握好时度效,以破和立的变革之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一方面,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而且要立得稳、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另一方面,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坚决破、彻底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改革和开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同时,始终强调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推动改革与开放相得益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党员、干部要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围绕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都及时制定实施规划,明确改革任务分工和成果形式,跟进开展督办督察,实现改革任务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部署和改革落实的协调统一,周密设计改革方案,注重改革政策举措的关联性、协同性、配套性,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防止重文件制定、轻督促落实等现象,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一竿子插到底,务求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