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漠的“敦煌女儿”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这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樊锦诗的铮铮誓言。这句誓言并非简单的豪言壮语,更不是空口的夸夸其谈,在这句誓言的背后,是“敦煌女儿”樊锦诗对敦煌这一国宝60余年的深情守候!
1938年7月,樊锦诗出生于北平(今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读小学和中学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不错,父母允许她进行一些自由安排,这使得她有机会博览群书。有一次,樊锦诗从一本课本上读到了一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课文,于是就开始了对敦煌的向往,这成为樊锦诗同敦煌最早的交集。
1962年,还是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的樊锦诗来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参加实习,第一次来到祖国西北大漠的敦煌莫高窟,这是樊锦诗同敦煌的正式结缘。尽管当时敦煌莫高窟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洞窟之中丰富的艺术宝藏深深地吸引了樊锦诗,正如她后面回忆的:“在莫高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看过去,我完全沉浸在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彩塑艺术中。”1963年毕业时,樊锦诗被正式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由此开启了人生中60余年的“敦煌生涯”。
其间,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作为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兼管理者,樊锦诗始终坚持研究、保护和宣介相结合。1998年,面临旅游业发展对文物保护带来的新挑战,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力排众议,首创“旅游预约制”,于2003年在全国知名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确保每日游客不超过3000人,这些做法尽管在当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樊锦诗坚定地坚持“保护第一”,事实也证明她的这一坚持是富有远见的。作为研究者,樊锦诗自1963年工作起步之时就参加了莫高窟的挖掘工作,在数十年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集中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百年研究的成果。作为管理者,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管理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她牵头起草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成为甘肃省第一部为保护一处文化遗址作出的专项立法;她独创的新型砂砾岩石窟崖体裂缝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使莫高窟文物保护环境得到改善,也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了科学保护新阶段。作为宣介者,樊锦诗首次提出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护和展陈利用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建造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2016年5月“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经典洞窟和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全球观众可在线免费实现对敦煌的全景漫游,只需轻点鼠标即可一览无余。2023年,已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职务8年的樊锦诗又拿出自己的积蓄,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
当初在选择考古专业时以为日后能整天“挖宝贝”的樊锦诗最终成为敦煌莫高窟的忠诚守护人。回忆选择留在敦煌莫高窟的情景,樊锦诗说道:“作出坚守敦煌这个选择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触她之后,就越发地感叹敦煌艺术真的博大无边、深不及底,仿佛有一种很强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敦煌莫高窟,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喝咸水、吃粗面,灰土扫不完,老鼠到处窜,此外还要忍受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以及孩子不在身边成长的痛苦……在这里坚持工作下去必须克服现实中的重重困难,这对于幼时体弱的樊锦诗来说更是艰辛不易。但樊锦诗出于对敦煌莫高窟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她克服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困难、放弃了离开的机会而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半个多世纪。2009年,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2018年,樊锦诗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奖;2020年,樊锦诗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2021年7月1日,樊锦诗又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2023年,编号381323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这是对樊锦诗在敦煌60余年执着坚守、久久为功的充分肯定。
樊锦诗在研究敦煌、保护敦煌、宣传敦煌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情”,用一生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在60余年的“敦煌生涯”中,樊锦诗和敦煌莫高窟实现了“双向奔赴”和“互相成就”,正如樊锦诗自己所言,“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是敦煌塑造了我、成就了我,没有敦煌也没有我的今天”。她使敦煌莫高窟成为自己人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在艰辛的人生实践中使自己成为“敦煌女儿”。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经过在敦煌莫高窟数十年的坚守,樊锦诗总结出了这16字的“莫高精神”。这是樊锦诗在“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实践中的深情总结,也是对无数“敦煌人”为敦煌莫高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回响。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11月14日 第 05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