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抗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北平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抗战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术界整理出版权威档案文献,推出大批研究著作,研究方向出现转移,理论性不断增强,北平抗战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抗战史资料和著作不断丰富。《卢沟桥事变史料全编》披露中、日文资料800余万字,是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关于卢沟桥事变篇幅最大、最为完整详尽的资料集。《北平地区抗日活动档案汇编》收录有关北平地区抗日活动的二百多件档案资料。《北京档案史料》适时刊布北平抗战历史档案史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老兵口述史项目,值得关注。研究著作方面,“北平抗日斗争历史丛书”全面回顾北平抗日斗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全景展现北平军民不屈斗争的历史画卷,丰富和完善了北平抗战史研究。
抗日救亡运动研究推陈出新。有学者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出现“请愿”与“示威”之争,中国共产党尊重多数学生“抗日救国”的意愿,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者。一二九运动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学者指出斯诺夫妇在英美驻华媒体与学生之间穿针引线,向世界宣传一二九运动,争取西方主流媒体同情,占领国际舆论阵地。国民党南京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影响一二九运动走向,有学者指出双方由矛盾冲突到达成一致,最后合力镇压抗日救亡运动。
卢沟桥事变是北平抗战史研究的重中之重。有学者认为,广安门事件诱因是日军骄横不服管理,与中国士兵发生冲突而引起。有研究指出,张自忠留平善后期间,“忍痛含垢,与敌周旋”,坚守了民族气节。有学者考证,伪冀东保安队起义缘于日本的压迫,以详尽史实反击日本军国主义者篡改历史的阴谋。有研究揭示,日本不断玩弄“现地解决”阴谋处理卢沟桥事变,表面上“不扩大”侵略,实际分三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期间各方反应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课题。有学者指出,中共中央准确判断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及时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全力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际社会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态度研究不断丰富,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基于国家利益考虑,不断调整应对策略。纪念研究持续深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在不同阶段纪念话语内涵侧重有所不同,构建了特征鲜明的纪念话语体系,但是始终聚焦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
全民族抗战阶段抗日斗争研究重点突出。抗日根据地研究重在总结历史。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北平人民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北平沦陷后,中共在北平的地下组织坚持对敌斗争,在平郊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中共领导的抗战组织和力量成为北平人民抗战的脊梁。北平人民始终站在抗日救国的最前线,城内地下斗争与抗日根据地武装斗争相配合,城市青年知识分子与乡村工农群众相结合,城内各阶层人士坚守民族气节、发扬爱国传统。沦陷区地下斗争研究实现学术化转型。有学者指出,晋察冀分局城工部加强秘密交通工作,建立多条秘密交通线路和秘密联络站。中国共产党利用秘密交通线护送干部、教育界人士、爱国学生、国际友人等,将抗日“火种”散播于华北大地,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北平是日本细菌战的重要基地。有学者研究揭示了“北支”(甲)1855部队在华北地区构建的秘密而庞大的细菌战机构体系。
沦陷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有学者指出,日伪政权采取各种手段不断强化基层控制,遭到人民的反抗,其控制基层目的难以完全实现。日伪政府构建严密的殖民宣传管制体系,残酷破坏北平的文化生态,力图将其纳入“日化”轨道,但文化传统在断裂中传承。沦陷时期北平电影业的诸多面相得到揭示。日本开展有组织有系统的电影侵略,通过制作新闻影片、创设专门“国策”电影公司、管控电影院等手段,进行舆论宣传和文化侵略活动。新资料不断发掘,《北平日记》透露出沦陷区青年学生的民族主义情感与个人生活间的妥协斗争。微观史和日常生活视角的研究新取向持续揭示沦陷区的复杂面相。
继续推进北平抗战史的学术研究,需要大力推进资料出版,加强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不断拓展研究范围,提高学术化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北京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