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中的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8年秋,由5名队员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辗转来到中国,投身到火热的抗战之中,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宝贵支援。在中国,人们家喻户晓的柯棣华大夫,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入编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的全面抗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也赢得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尼赫鲁的同情与支持,他多次举行“中国日”,号召印度人民抵制日货,声援中国。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这位曾与尼赫鲁有过交往的国际主义战士,1937年11月23日致信尼赫鲁,希望印度国大党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助。11月26日,朱德总司令也致信尼赫鲁,对其声援中国抗战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得到印度人民的进一步支援。印度国民大会以中国的全面抗战“不特为争取中华民族之生存,且为维护远东和平,打击世界侵略者之抗战,极表同情”,遂决定组织一支医疗队,为中国红十字会抗战救护助一臂之力。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5位医生——爱德、巴苏、卓克、柯棣尼斯、木克吉——随带救护车两辆、医药仪器55箱,以爱德医生为领队,自孟买乘船启航,14日抵达香港,受到中国红十字会、香港中华医学会的隆重欢迎。15日下午,中国红十字会驻港办事处、香港中华医学会联合在华商俱乐部举行欢迎大会,中华医学会会长李树培以及何香凝、黄炎培等社会名流共百余人参加。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广州,宋庆龄亲自到码头迎接,队员们深受感动。
在广州停留数日后,9月30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抵达汉口,被编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15救护队,在汉口后方医院救治伤兵。10月1日叶剑英等同志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会见5位队员,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10月7日、10日周恩来两次会见,更坚定了印度援华医疗队为八路军服务的决心。
奔赴敌后战场救死扶伤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印度援华医疗队于11月21日撤至重庆待命,受到重庆各界盛大欢迎。12月7日,中印文化协会创办人、著名佛学家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爱德华、卓克华、巴苏华、柯棣华、木克华。即取印度名字前两个字,后面加上中华的“华”字,饱含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之情。
1939年1月2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的队员们离开重庆,历经千辛万苦,2月12日终于抵达心向往之的延安。寒风中,延安军民几千人夹道欢迎。在八路军大礼堂举行的盛大欢迎会上,队员们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说:“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传统友谊,现在同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学习,互相支援,完成民族解放独立的共同任务!”队员们深受鼓舞,走上台去,兴高采烈地用中文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
在延安,柯棣华和爱德华、巴苏华被分配到八路军军医院工作,木克华和卓克华被分配到八路军卫生学校工作。他们热情高涨,无不尽心尽力为边区军民服务。1939年7月10日,周恩来骑马到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因马惊坠地受伤,右臂骨折。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全力救治。在几位印度医生的精心调治下,周恩来的伤情得到缓解。1940年,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或因病或服务期满先后回国。柯棣华和巴苏华继续留在中国。这一年,柯棣华、巴苏华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军的封锁线,到了晋察冀边区。6月21日,柯棣华应聂荣臻司令员邀请,出席白求恩大夫墓揭幕仪式,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向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献上花圈,表示要像白求恩那样,践行红十字会的人道使命。
1940年8月20日,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柯棣华和巴苏华义无反顾,投身战地救护工作,工作强度之高超乎想象。巴苏华在9月24日至25日的日记中,这样记述百团大战涞源战役:“在两天两夜的战斗中,我们简直没有时间统计伤亡人数。我们医疗队要为二百五十多名伤员做急救手术和护理他们,并负责把他们送往后方医院。抬伤员用的担架是用树枝和绳子扎成的,由当地农民抬送。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机枪的嗒嗒声都没能使任何人放弃职守。”
1941年1月,屡建功勋的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医院的院务和医务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蒸蒸日上。他不仅受到同事们的交口称赞,还赢得了中国姑娘郭庆兰的爱慕。1941年11月25日,两人喜结良缘。次年8月23日,他们的儿子出生。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孩子起名“印华”,寓意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就在儿子出生前不久,7月7日,柯棣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印两国友谊的象征
令人惋惜的是,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大夫因病在河北唐县不幸离世,年仅32岁。12月30日,追悼会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周恩来在《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中,高度赞扬柯棣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称他为“中印两大民族友爱的象征,是印度人民积极参加反对日本黩武主义和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共同战斗的模范”。
1943年4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致信印度国民大会,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诚挚谢意,寄托了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美好愿望。信中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贵会派遣了一个援华医疗队来华参加中国的抗战,表示对华的极大友谊。这个医疗队五人均在八路军工作,四年以来,医疗队诸同志不避艰险,辗转北方战地,他们的艰苦努力和极有价值的工作,使无数中国军民亲睹印度人民的援华热忱。医疗队五人中除已先后返印的三人外,柯棣华大夫因病逝世于晋察冀边区,我国军民失一良友,印度人民失一优秀战士,至堪悼惜。现巴苏华大夫返印,特向贵会及印度人民敬致谢意!”
1957年应中印友好协会邀请,原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爱德华来华访问,不幸因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出血,经多方治疗无效,于同年12月1日病逝。12月3日,周恩来出席在北京陶然亭殡仪馆为爱德华举行的追悼会并致悼词。他说道:“早在1938年,爱德华博士就同中国人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当时,中国人民正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爱德华博士率领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抗日根据地救死扶伤,忘我地为广大军民服务。医疗队队员柯棣华医生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伟大的印度人民和他们的优秀儿子爱德华博士对中国人民的这种崇高和珍贵的支援,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作者系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
(来源:《 学习时报 》2025年11月21日)
